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流市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流市博物館的前身為北流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79年9月,1989年6月更名為北流縣博物館,1994年7月改稱現名,館址設於城區城東一路0090號,銅陽書院、北流縣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內。

北流市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北流歷史文物和對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維修,並開展廣泛文物普查工作的專門機構。

北流市博物館負責管理保護中共廣西特委機關舊址、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俞家舍、勾漏石刻、銅石嶺冶銅遺址、嶺垌窯址等6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大成殿、景蘇樓、粵東會館、登龍橋、天門關、扶陽書院、李明瑞故居、勾漏洞古建築等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紀念館(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流市博物館收藏有銅鼓、木器、瓷器[1]、陶器、鐵器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144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19件,三級文物111件。

北流市博物館常設有5個展覽:銅鼓展廳,木器展廳,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紀念館,中共廣西省委機關舊址,李明瑞烈士故居。

歷史沿革

該館館址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流市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內,占地1350平方米。

此址原為清代的銅陽書院,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

1927年,中共廣西早期黨員寧培英在此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廣西早期農民運動的活動中心之一。其後,多作各種用途,1981年該舊址收為市文物管理所使用。

1986年在牌樓外建成一幢三層水泥鋼筋結構的文物展覽及倉庫樓,建築面積為840平方米1990年又在該址臨玉梧公路旁建成博物館門樓,始成該館現有規模。

展出內容

古籍

2013年10月,北流市博物館接到北流中學報稱學校里的危舊圖書樓里有一批被蟲蛀爛的舊書,博物館立即派人去查看,隨後又邀請了自治區館藏和文物考古的專家兩次到現場查看,均認為這批百年古本有收藏價值。2014年8月份,博物館工作人員清理了一個星期,淘出了8000餘冊古本。不過這些古本被蟲蛀得厲害,博物館又做了除塵、消毒等搶救性保護工作。

銅鼓

在北流市博物館二樓文物陳列室,各種型號的雲雷紋銅鼓有幾十面,有的歷經千年還完好,有的已部分殘缺。

博物館現存銅鼓38個,其中號稱「世界銅鼓王」的世界第一大銅鼓——北流水沖庵銅鼓[2], 因已上調自治區博物館, 縣內所陳列展出的為複製品。

石器

館藏石器包括石器與印紋陶器。石器種類有新圩出土的石鏟、石鑿、石斧,民安豐村出土的石紡輪,銅石嶺出土的雙肩石斧等。印紋陶器有新石器時期的陶罐殘片及戰國、西漢時 期的夾砂繩紋粗陶片、方格紋夾砂粗陶片、米字紋陶片等。

銅器

館藏展品有:戰國至唐時期銅石嶺冶銅遺址出土的銅渣、銅礦石;白馬出土的銅質人首柱形器;漢代的繩耳銅鍋,宋代的銅勺、銅鍋、銅鏡,晉代的銅擦等。另外,還有西漢至清代的銅錢38種。

瓷器

主要館藏展品有:宋代嶺垌窯址出土的窯具和瓷器,窯具有匣缽、墊餅、支墩、輪盤、 軸承等;瓷器有斜壁小底碗、斜壁微鼓小足碗、直口弧壁印花碟、平底碟等。其中最為珍貴的是1952年嶺垌小學教師朱德三在嶺垌圩頭鏟田基出土的碗印模高1.5厘米,上刻有「紹興十二年壬戌歲梁二郎號記」 和1986年從嶺垌窯址收集到的影青瓷碗。1986年8月20日,在玉林地區陶瓷鑑定會上,經專家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1987年7月,又經專家初步鑑定,這兩件瓷器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陳列室里還陳列着一些銅渣、銅礦和風管等。文物標記顯示,這些銅渣、銅礦和風管都是從北流銅石嶺冶銅遺址出土的文物。

該館成立以來,已進行全縣性的文物普查,查清了文物家底;協助自治區文物隊對南宋時期的北流平政嶺垌窯址進行了初步的挖掘與研究;並對北流型銅鼓進行了一些探索。該館專業人員發表的論文有《粵式銅鼓鑄地問題初探》,《北流銅鼓述略》、《廣西北流縣銅石嶺冶銅遺址的調查研究》,還出版《北流型銅鼓探秘》一書。

視頻

北流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高清航拍,廣西北流市城區,世界銅鼓王故鄉魅力風景!
北流銅鼓王(北流十二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