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明孝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明孝陵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明孝陵

景點級別: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保護級別: 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宮面積: 約4000多平方米

始建年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建成年代: 明永樂三年(1405年)

南京明孝陵位於江蘇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被列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

歷史沿革

明代時期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其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諸王群臣紛紛上表勸進,朱棣在象徵性的推辭兩次後,於己巳日,"謁孝陵",雖然"唏噓感慕,悲不能止"。

有明一代,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勛戚大臣祭告。

清代以後

清代前期在滿漢矛盾衝突之下,清代統治者處於政策的需要,也必須籠絡廣大漢民族以加強統治,受漢文化影響,對明陵實施保護政策。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全國局勢未穩之際,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

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本月中旬進駐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達金陵,親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其謁陵態度之恭敬,禮數之尊崇,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下江南拜謁孝陵,題"治隆唐宋"碑於碑亭。

明清鼎革,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御碑倒地破碎。

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奉詔祭陵,着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据,結果最後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治隆唐宋"御碑被扶起粘合。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要先從御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於文武方門前豎立特別告示碑,用來告誡相關世界各國遊客不要在此亂塗亂畫。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攜南京臨時政府官員謁祭明孝陵,並擬祭文。(右圖:前排左三為南京臨時政府南京衛戍總督徐紹楨,左四為陸軍總長黃興,左五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左六為海軍總長黃鐘瑛,左七是教育總長蔡元培。)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孝陵進行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證實,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2003年7月,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周邊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明清皇家陵寢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安徽、江蘇等地,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陵寢建築群,按照嚴格的等級規制營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築體系,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築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制度。

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寶城牆體出現了局部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2008年6月,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樓加頂保護工程開工。

2009年2月,明孝陵博物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是關於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專題展館,新館外觀採用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建築風格,白牆、灰瓦、雕花木門、坡頂屋面、馬頭牆、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運用,使得整體建築與周邊明孝陵遺存的大金門、四方城等文化遺址和草木蔥鬱的自然環境相協調,這也與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謀而合。

2012年5月,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修繕加頂工程開工。

2013年7月,四方城加頂保護工程完工。

重要地位

建築造詣

明孝陵建設在朱元璋死前進行十幾年,朱元璋對其極為用心,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驚人的。這一切既是為了馬皇后,當然也是為了自己。他對馬皇后感情至深,在她去世後再沒冊立皇后,朱元璋一定會與其合葬。

朱棣繼位後還特意為父親在明孝陵豎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此後,每年年底皇帝都要到孝陵祭掃,皇族中有人犯事還被罰到孝陵守陵悔過。後來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的紫金山為明朝龍脈所在,對其甚為關注,嘉靖皇帝曾將紫金山改名為'神烈山',崇禎皇帝還豎立禁止在紫金山採伐、動土的'禁約碑'。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建築師們的才智。

明孝陵的開創性地位還體現在其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的神道石刻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

明孝陵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兩邊分布的12對石像生和4對石人,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着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制。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

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着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統治意義

明清易代被稱之為"天崩地坼"的大事,之所以如此,絕不僅是因為政權的嬗替。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際和明清鼎革相類似,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異族的入主中原。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王夫之說:"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夷狄者,殲之不為不仁,奪之不為不義,誘之不為不信,非我族類,不入我論。"從中人們不難讀出其對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的切齒之恨。清初的"薙髮令"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暴政,更是激起了江南士民的強烈反抗。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清帝在全國局勢基本穩定之後,到士風最為濃厚、遺民最為集中的江南拜謁孝陵,其謀求滿漢認同、消弭民族矛盾的訴求,就不言自明了。"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

乾隆就曾在其《歷代帝王廟禮成恭紀》中,憤憤不平地辯解道。消弭民族矛盾,首先就要消除文化隔閡,相對於強勢的中原儒家傳統文化,清朝統治者所能做的主要就是接納並吸收儒家文化。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南巡歸途中經過山東曲阜,親詣孔廟參謁。《清史稿》記之甚詳:"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詣先師廟,人大成門,行九叩禮。至詩禮堂,講易經。上大成殿,瞻先聖像,觀禮器。至聖跡殿,覽圖書。至杏壇,觀植檜。入承聖門,汲孔井水嘗之。顧問魯壁遺蹟,博士孔毓圻占對甚詳,賜官助教。詣孔林墓前酹酒。書'萬世師表'額。留曲柄黃蓋。賜衍聖公孔毓埏以次日講諸經各一。免曲阜明年租賦。"孔廟的"九叩禮",讓人不由聯想到半個月前康熙在明孝陵前的"三跪九叩",由此亦可見康熙皇帝的良苦用心。論及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明太祖可能無法與孔子相提並論。但康熙帝在南巡途中對二者的拜祭,相似的決不僅是形式上的"三跪九叩",更是實質上的對滿漢文化認同的訴求。一個是"萬世師表"的孔聖人,代表着對千年儒家文化的傳承;一個是開創有明一代基業的明太祖,代表着對前朝君主的優渥;正所謂殊途而同歸。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