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姓

中文名: 南姓

百家姓地位: 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流行地區: 安徽、河南的南姓尤其多

南姓名人: 南霽雲、南巨川、南卓等

起源時間: 周代南仲

南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記》的記載是夏禹的後代有以南為姓的;第二種說法是說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南赤龍,他的後代就以南為姓;第三種說法認為春秋時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後代就把南當姓;此外還有來源於他族改姓等。南姓在我國分布較廣,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約占全國漢族南姓人口的75%。南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1]

源流一

出自周代南仲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源韻譜》所載:商王盤庚妃姜氏,夢龍入懷,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長大後主管荊州,號「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周初為大夫,後世子孫遂以祖名為姓,稱南氏。

源流二

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載「鄭樵《通志》:以字為姓。南氏,姬姓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為姓。」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孫以祖字為姓,稱南氏。

源流三

出自春秋時晉國隱士之後,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有晉國高士居隱於南鄉(今山西),其後代子孫以地名為姓,稱南氏。

源流四

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後,以國名為氏,為男氏所改。據《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隱:「系本『男』作『南』」,稱南氏。

源流五

出自張姓,避禍,改為南姓。 明孝宗孝康張皇后為人賢明,曾修興濟減河(天津娘娘河)、建青縣盤古廟等好事,而其兩兄弟卻仗皇親一貫仗勢欺人、橫行鄉里,張皇后死後明世宗下令將其問斬。1547年前後,子孫四處逃跑,四個方向便演化為後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南姓由此而來。

源流六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南姓源自那拉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南氏;今藏、滿、回、蒙古、朝鮮、僳僳等民族均有改漢姓南氏者。

遷徙分布

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今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四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五十一位,人口總數約二十四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54%左右,多以汝南、洛陽為郡望。

作為姓氏,南氏被最早的姓氏譜牒著作《世本》所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考證為禹後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南氏等等。

但唐朝宰相、詩人、學者《姓源韻譜》中提供了另一說法:商朝盤庚妃子夢龍入懷生子,取名南赤龍,郡望在汝南,曾孫是周朝大夫南仲,「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就是他在《詩經·小雅·出車》里的憂傷嘆息。

汝南、洛陽都在河南省,可以推想南巘應是南赤龍後裔。南宋紹興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從磐石再搬到黃華的海濱定居,子孫繁衍,耕讀傳家,鄉里稱賢,乾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人口分布

歷史上南姓的分布和遷移

宋朝時期,南姓大約有1萬4千人,主要集中於陝甘地區。明朝時期,南姓得到迅速發展,大約有10萬8千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2%,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三十七位。陝西為南姓第一大省,約占南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於山西、浙江、河北、湖北等地。

當代南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南姓的人口大約有20萬,為第二百七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1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南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現∧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甘肅、山西、遼寧、陝西、河北、浙江等地,河南居住了南姓總人口的26%,為南姓第一大省。南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274)表明:在豫晉大部、內蒙古中部、陝寧、青海東部、甘川渝鄂大部、遼寧北部、吉林西南,南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3%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6%的南姓人群。

家譜文獻

河北棗強南氏族譜,(明)南公全始修,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南程緒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南廷獻於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南春旺於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現代)南俊先1997年五修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南家莊。注,該支南氏由山西華州渭南縣於明朝永樂年間遷至河北棗強縣南家莊。

浙江樂清黃華南氏宗譜,(清)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溫州市圖書館、浙江省黃華縣海濱村。

湖北蘄春南氏瑩分八修宗譜三十一卷,首十一卷,(民國)南壽昺督修、南輝協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冊。

旅台南氏家族紀要,著者待考,版本待考。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日照市《日照日報·黃海晨報》副總編輯南方處。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了南姓歷代名人29名,占總名人數的0.0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一十三位;南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八十位;南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三百零六位。

南霽雲 (?-757),唐將領。頓邱(亦稱頓丘、敦丘,在今河南清丰南寨)人。善騎射,少為舟子,後為張巡將。安祿山反,從巡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既而城中食盡,霽雲奉命突圍出,乞師於賀蘭進明;進明無出師意,又欲留他,設宴饗之;霽雲拔刀斷指,不食而去。復冒圍入,後城陷被執,賊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霽雲曰:「欲將以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與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文學家。魯郡(今山東兗州)人。盛王府錄事參軍南琰之子。開元二十七年(739)登進士第。至德二載(757)任給事中,奉使吐蕃。後坐事貶崖州,經岳州,賈至有詩贈之。著有《續神異記》,載冥祥靈驗故事,今不存。

南卓,唐學者。字昭嗣。初遊學於吳、楚,羈旅十餘年。大和二年(82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任拾遺時,因諍諫貶為松滋縣令。會昌元年,任洛陽令,後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觀察使,卒。卓善詩文,亦通音樂。其任洛陽令時,數陪白居易、劉禹錫宴遊論文,因談及羯鼓事,白、劉二人遂勸其撰《羯鼓錄》。此書分前後二錄。前錄首敘羯鼓形狀,次敘玄宗以後諸故實。後錄載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諸宮曲名,為研究唐代音樂之重要資料。另著有《唐朝綱領圖》、《南卓文》等。

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號瑞泉,明代陝西渭南縣田市里秦家堡(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道鎮南家村)人,南金長子。心學大儒王陽明得意弟子之一,著名學者。性豪宕,雄於文。

南企仲,明臣。居益族父,萬曆八年(1580)進士。授刑部主事。歷文選郎、太僕卿。請亟罷吏、刑二部尚書李戴、蕭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級。復被張鳳翔彈劾,削籍。天啟時,累遷南京吏部尚書,以老致仕。

南居益 (?-1643),明將領。陝西渭南人,字思受,號二太。萬曆進士。天啟時,曾巡撫福建,荷蘭海盜騷擾漳、泉,擊退之,並築城鎮海港,平息海患。後被削籍。崇禎元年(1628),起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後代張風翔為工部尚書,不久削籍歸鄉。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從,次年絕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於中國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今屬黃華鎮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晚年居江蘇。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南國農,1920年生於江西清江縣(今江西省樟樹市)。他是新中國電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先生是中國電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家,其電化教育「七論」奠定了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方向,對我國教育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往耶,詩人,記者,批評家。上世紀八十年代生於貴州省雷山縣的獨南苗寨。他策劃並主持的文化工程「南往耶對話中國100位作家詩人學者」系列訪談,及主編的《雷公山詩刊》,在文化界產生巨大反響,人稱「鐵腕記者」、「詩壇少帥」。


南仁東,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1994年始,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東因病情惡化逝世,享年72歲。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將領南仲;春秋魯國季氏字臣南遺、南蒯,齊史官南史,晉美女南威;戰國韓大臣南公揭,衛大臣南文子;遼狀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師仲、南大吉、南居業、南仝,史學家南軒;清大臣南洙源,將領南天祥、南天章等。近當代南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南萍,物理學家南秀華、南京達,電力專家南志遠,化工專家南仁植,材料專家南策文,天文學家南仁東,農學家南文元、南都國,植物學家南寅鎬,地質學家南延宗,數學家南基洙,醫學家南龍哲、南征,經濟學家南漢宸、南鍾萬、南江,企業家南存輝,南利軍,法學家南英,哲學家南同茂,歷史學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學家南俊英,圖書館學家南潤根,翻譯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編輯家南尚鉉、南雲瑞,古典文學專家南矩容,新聞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見、南翔,詩人南永前,書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畫家南惲笙、南海岩,版畫家南洪申,表演藝術家南慧雲,音樂奇人《南衛東,南衛平》兄弟,田徑教練員南康榮,航模運動員南雍,憲政研究者、培訓師南雲飛,導演南鑫,為邦電氣公司南濤等。

視頻

南姓 相關視頻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毛姓 姓氏來源
第3期預告:和撒貝寧一起識讀《史記》

參考文獻

  1. 有趣的十七個姓氏組合  ,搜狐, 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