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有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有訓
原圖鏈接

吳有訓(1897年4月2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省高安市人。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先驅。

生平

1897年2月26日生於江西高安縣石溪吳村。自幼在私塾讀書。曾就讀於高安瑞州中學南昌第二中學。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理化部,師從胡剛復等人。1920年畢業,先後在南昌第二中學、上海公學任教。1922年1月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師從康普頓(A.H. Compton)。期間實驗驗證「康普頓效應」,1925年以此博士論文獲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回國,參與江西大學的籌備工作。1927年8月任第四中山大學(原南京高師,後相繼更名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後兼系主任、理學院院長。

1937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西南聯合大學,吳有訓任理學院院長。1945年10月,出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47年赴美,先後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校進行短期訪問,從事科研工作。1949年任華東教育部長,同時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0年赴北京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同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物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等。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吳有訓物理獎授予原子核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1]

主要成就

吳有訓博士牌匾
原圖鏈接

學術

吳有訓全面驗證了康普頓效應,並發展了該理論。康普頓效應,也被稱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發現。康普頓效應被驗證後,康普頓以該理論成就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吳有訓對X射線散射效應及量子力學的貢獻儘管沒被授予諾貝爾獎,但他是公認的首位對世界現代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華人科學家。

在發展康普頓散射理論方面,吳有訓用精確的實驗,解決了康普頓散射光譜中變線與不變線之間的能量或強度的比率問題。1925年11月,美國物理學會第135屆會議在吳有訓所在的實驗室召開,在會上宣讀交流的論文中,吳有訓的論文《康普頓效應中的變線與不變線之間能量的分布》排在第一位。

回國後,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開創了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先河,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1935年,他被德國自然科學院推舉為院士,是第一位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

西南聯大期間,吳有訓(右一)與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合影)從左到右(聯大期間):周培源、梁思成、林徽因、陳岱孫、梁再冰(梁思成、林徽因之女)、金岳霖、吳有訓、梁從誡(梁思成、林徽因之子)
原圖鏈接

成就

吳有訓全面驗證了康普頓效應,並發展了該理論。康普頓效應,也被稱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發現。康普頓效應被驗證後,康普頓以該理論成就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吳有訓對X射線散射效應及量子力學的貢獻,因此被公認為首位對世界現代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華人科學家。

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開創了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先河。吳有訓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培養了王淦昌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馮端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2]

參考資料

  1. 薩蘇 來源:中國科學報. 物理學家吳有訓的氣派. 科學網. 2014-5-16 [2019-02-07] (中文). 
  2. 40年前的今天,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逝世. 每日頭條. 2017-11-30 [2019-02-0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