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周子南君前113年-大約310年),也叫做衛公漢武帝時代尊儒術復古後,於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封,是中國史上「尊二王備三恪」政策的一部分。

周子南君國(衛公國)一直延續到西晉,約在東晉時期絕封。 [1]

目錄

緣起

上古封建社會時代,通常是滅其國而不絕其封,故往往在軍事勝利後並不斷絕該國的繼嗣,而是另立新君或者遷望它地,而使其祖宗得以血食祭祀

秦始皇統一後,停止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雖然對古代朝代設置祭祀,但並沒有封地建立宗廟。到了漢武帝時代,因為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興滅國繼絕世」得以有限推行,於是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封周朝之後姬嘉為周子南君,以祭祀周朝先君。

這種制度在後來通稱封「二王三恪」之後。 [2]

姓氏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西漢.  記載漢武帝封姬嘉威周子南君,臣瓚認為姬嘉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子南氏。祖先是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後來賴魏國之力篡奪國君之位。但顏師古和王先謙都認為姬嘉不是衛國後裔。[3]

沿革

  • 周子南君:元鼎四年(前113年)十一月丁卯,姬嘉以周后被封為周子南君,三千戶,地在長社,三十里,地位相當於列侯。其孫姬當於地節三年(前67年),因指使家奴殺家丞,被棄市,封國被撤消。
  • 周承休侯:元康元年(前65年)三月丙戌,姬當的弟弟姬延年封為周子南君,初元五年(前44年)正月,改封號為周承休侯,位在諸侯王之下,並受賜諡號。
  • 周承休公:姬延年的曾孫姬黨為周承休侯時,綏和元年爵位升格為周承休公,封地滿百里,
  • 鄭公元始四年,改為鄭公
  • 章牟公王莽篡位後,改為章牟公(《外戚恩澤侯表》作章牟公,《王莽傳》作章平公
  • 周承休公建武二年(26年),東漢王朝建立後,又被改為周承休公。
  • 衛公:建武十三年(37年),改為衛公,位在宋公下,褒成侯上。
  • 衛侯:西晉泰始三年,降爵為侯

之後一直延續到魏晉,大約在永嘉之亂後被滅國,東晉成帝曾經詔求衛公之後續封[4],但是詳情已經不得而知。

封地

  •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說,周子南君的封地在長社,當時屬於潁川郡(今臨汝縣東北)
  • 漢光武帝時改封為衛公,封地改在衛國故地的東郡觀縣(今河南省濮陽清豐縣附近)

世系

周子南君[衛公]世系
爵號[爵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周子南 姬嘉 前113年前107年(6年)
周子南 姬置 前107年前87年(24年)
周子南 姬當 前83年前67年(16年)
周子南君 姬延年 前65年前44年
周承休 前44年前36年
周承休 姬安 前36年
周承休 姬世 前23年
周承休侯 姬當 前15年
周承休 前8年
鄭公 4年
章牟 8年
章牟 姬常 14年
周承休 26年
周承休 姬武 29年
37年

其後世系不詳。司馬氏篡奪曹氏建立晉朝後,尚有衛公姬署,薨於泰始七年。東晉曾經詔求衛公、宋公之後。

世系圖

 
 
 
 
周子南君姬嘉
 
 
 
 
 
 
 
 
 
 
 
 
 
 
 
 
周子南君姬置
 
 
 
 
 
 
 
 
 
 
 
 
 
 
 
 
 
 
 
 
 
 
 
 
 
周子南君姬當
 
 
 
 
 
周承休考侯姬延年
 
 
 
 
 
 
 
 
 
 
 
 
 
 
 
 
 
 
 
 
周承休質侯姬安
 
 
 
 
 
 
 
 
 
 
 
 
 
 
 
 
 
 
 
 
周承休釐侯姬世
 
 
 
 
 
 
 
 
 
 
 
 
 
 
 
 
 
 
 
 
周承休侯
周承休公
鄭公
章牟公姬當
 
 
 
 
 
 
 
 
 
 
 
 
 
 
 
 
 
 
 
 
章牟公
周承休侯姬常
 
 
 
 
 
 
 
 
 
 
 
 
 
 
 
 
 
 
 
 
衛公姬武

參考文獻

  1. 也談周子南君嘉及其後裔的姓氏新浪博客
  2. 周子南君的讀書主頁豆瓣讀書
  3. 《漢書注·武帝本紀》:師古曰:「子南,其封邑之號,以為周后,故總言周子南君。瓚說非也。例不先言姓而後稱君,且自嘉已下皆姓姬氏,着在史傳。」
  4. 《晉書·帝紀第七·成帝紀》:詔曰:「歷觀先代,莫不褒崇明祀,賓禮三恪。故杞宋啟土,光於周典;宗姬侯衛,垂美漢冊。自頃喪亂,庶邦殄悴,周漢之後,絕而莫繼。其祥求衛公、山陽公近屬,有履行修明,可以繼承其祀者,依舊典施行。」
  •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西漢. 
    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
    《正義》《括地誌》云:「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里。《帝王世紀》雲『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戶,地方三十里,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孫延年進爵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進為鄭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觀,為衛公。」
    顏師古云:「子南,其封邑之號,為周后,故總言周子南君。」
  • 《漢書》卷十 成帝紀第十
    又曰:「蓋聞王者必存二王之後,所以通三統也。師古曰:「天、地、人是為三統。二王之後並己為三。」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師古曰:「夏、殷、周是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考求其後,莫正孔吉。臣瓚曰:「無若孔吉最正也。」其封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地各百里。
  • 《後漢書》卷一 光武帝紀第一
    五月庚辰,封更始元氏王歙為泗水王,故真定王楊子得為真定王,周后姬常為周承休公。
  • 《後漢書·太子李賢注》:武帝封周后姬嘉為周子南君,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後。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
  • 《後漢書》卷一一八 百官志五
    衛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第。十三年,改常為衛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
    《五經通義》:「二王之後不考功,有誅無絕。」鄭玄曰:「王者存二代而封及五,郊天用天子禮以祭其始祖,行其正朔,此謂通三統也。三恪者,敬其先聖,封其後而已,無殊異者也。」
  • 《晉書》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 河南六
    承休廢縣在今(汝)州治子城東。本曰周承休城。
    漢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邑於此。
    元帝初元五年,更名周承休侯國,屬潁川郡。
    成帝綏和初,更進為公。
    平帝元始四年,更名為鄭。
    光武改封姬常於東郡畔觀縣,曰衛公,以鄭縣廢入陽城縣。
    後魏置南汝原縣,兼置汝北郡。
    高齊改曰汝原縣,又改郡曰汝陰。
    後周郡廢。
    大業初,改縣曰承休,移本州來治,又改為襄城郡。
    唐初為伊州治。貞觀初,以梁縣併入,而改承休為梁縣,自是州郡皆治此。
    明初廢。
    《括地誌》: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梁縣東北二十六里。
    魏收《志》:東魏武定中,汝北郡移治梁雀塢,即梁瞿鄉也。
    《水經注》:承休東南有梁瞿鄉,後漢世祖嘗駐軍於此。杜預曰:故承休城,在梁縣東。然則隋之承休,非即古城矣。今州土城,明初重築,後屢經修葺。周九里有奇,有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