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塔河縣(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下轄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塔河縣(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下轄縣)隸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西與漠河縣相鄰,南與新林區、呼中區接壤,東與呼瑪縣毗鄰,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1]截至2023年4月,面積1.44萬平方公里,轄三鄉四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5.1萬人。素有中國北方「綠海明珠、興安福地」的美名。

塔河縣境內山巒起伏,群山疊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塔河作為大興安嶺野生資源分布最廣、儲量最多的地方,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樹等14個群系樹種,野生動植物上千種,有大馬哈、哲羅、鰉魚等珍貴冷水魚80多種,蕨菜、柳蒿芽等山野菜20餘種,礦產資源儲量巨大,有岩金、鐵、陶粒土等20餘種。塔河水資源充沛純淨,境內有大小河流240餘條、礦泉水水源地3處、井34眼,富含、偏硅酸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截至2021年,教育學校有29所,醫療衛生機構有5所。

商周以前為肅慎部。隋唐五代遼金屬室韋地。清為「索倫」部遊獵之地,為璦琿副都統轄地,地置呼瑪、漠河廳,隸屬璦琿兵備道。1954年,林業部在森林經營調查時,因此地為塔哈爾河入呼瑪河口,故名為塔河口,後演化為「塔河」。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將塔河區和呼瑪縣中部的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3個公社合併,設置塔河縣,實行「政企合一」體制,縣政府駐地塔河鎮。隸屬大興安嶺地區管轄。

塔河縣旅遊景點有十八站古遺址、界江、大興安嶺桃源湖、棲霞山植物園等。[1]

[]

民族風情

建於1953年9月的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有鄂倫春族人口567人。他們中許多人至今還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族習慣。「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和「使用馴鹿的人」,是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遊獵民族,以打獵為生,在我國境內僅有八千多人,正因為少才增加了它的神秘。據史志部門講,鄂倫春族的起源至今還是個謎。這裡棲息着狍、犴、馬鹿、馴鹿、黑熊以及各種各樣的飛禽和魚類,鄂倫春人將狍子肉煮着吃,將犴、鹿、野豬肉做成「手把肉」。鄂倫春人出獵前要先喝一碗熱油,使人全身發熱,打獵時手腳靈活。他們用鐵叉叉細鱗魚、哲羅魚、大馬哈魚等,放上野蔥、柳蒿芽燉着吃。鄂族婦女主要從事採集和縫製工作。在這裡可以看到鄂倫春人的求神寶物圖騰,他們信奉多神薩滿教,「白那查」(山神)是鄂倫春人最敬的神之一。薩滿教崇拜大自然,相信萬物有靈,日、月、風、雷、山、水都成了他們崇拜的對象。鄂倫春人將樺皮經過蒸煮後製成飯盒、針線盒、樺皮船等用品,再刻上美麗的花紋,在當今實屬罕見的工藝品。他們用獸皮(主要是狍皮)來製衣服。夏天的狍皮做春秋衣着,冬天的狍皮用來做被服。在這裡可以充分體驗到北方原始少數民族鄂倫春人的純樸和善良以及他們充滿野趣和浪漫色彩的生活。

地理

塔河縣是中國最北部的兩個縣份之一,大興安嶺地區轄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23°—125°,北緯52°—53°,與俄羅斯接壤,黑龍江上游右岸,西與漠河縣相鄰,南與新林區、呼中區接壤,東與呼瑪縣毗鄰,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邊境線長173公里,總面積為1.44萬平方公里。[3]居大興安嶺地區的中心地帶,鎖嫩漠鐵路、公路之咽喉,扼南北東西來往之要衝。

氣候

塔河縣地處北溫帶,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受大陸和海洋高、低及季風交替的影響,氣候變化顯著,冬季漫長乾燥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濕熱,春季多大風而少雨,秋季降急劇,霜凍來的早,塔河縣年平均氣溫-2.4℃,氣溫最大年較差47.2℃,極端最高氣溫37.2℃(1992年),極端最低溫度-45.8℃(1980年),平均無霜期98天,年平均降水量463.2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日照時數2015-2865小時,10℃有效積溫1276℃-1969℃。

環境

塔河縣境內地勢呈中高、兩側低,西高東低的地勢。境內地形複雜,植被類型多,分布着不同的土壤,以森林和草甸土為主。

境內山巒起伏,群山疊嶂,白卡魯山綿延在漠河、塔河、呼中交匯之處,海拔1397米。西羅爾奇山嶺橫貫中部,蒙克山為其主峰,海拔937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黑龍江水系。呼瑪河流經境內150公里,盤古河是境內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220公里。

沿革

塔河縣名源於駐地塔河鎮名。「塔河」,當地鄂倫春人稱「小故其固」,意為「小河」 。1954年進行森林調查時,因此地位於塔河口,定名為「塔河」。

原屬呼瑪縣管轄,1960年 8月,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准,設立塔河鎮。1964年8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大興安嶺特區,下設松嶺、新林、呼中、塔河4個區,為縣級單位,實行「政企合一」。塔河區人民委員會駐塔河鎮。

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將塔河區和呼瑪縣中部的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3個公社合併,設置塔河縣,實行「政企合一」體制(縣政府與林業局合署)。縣政府駐地塔河鎮。隸屬大興安嶺地區管轄。

1992年,塔河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興安嶺山脈伊勒呼里山北坡,北抵黑龍江右岸。

區劃

塔河縣轄3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塔河鎮瓦拉干鎮盤古鎮、十八站[[]]鄂倫春族鄉、依西肯鄉、開庫康鄉;十八站林業局。

人口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5.1萬人。

經濟

塔河縣以森工採運業為主。縣以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了外地企業來塔河縣投資建廠,北極木業公司、永和木業公司、展望木業公司、超越野生漿果加工公司和呼瑪河飲品公司等招商引資企業發展態勢良好,林產工業、地方工業、鄉鎮企業、多種經營及個體私營業先後起步;逐步形成了以木材生產為龍頭,以木材加工、林機修造、特色畜牧養殖、礦業開發、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建材生產、食品、野生漿果加工等多種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資源

森林 得天獨厚,境內林木茂密、樹種豐富,森林覆蓋率為81%;蓄積量5340萬立方米,其中成過熟林蓄積為488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樟子松、落葉松、白樺、楊樹等10餘種,截止2006年末,塔河縣已累計為國家生產木材2000萬立方米,其中商品材1700萬立方米,如今,年核定木材生產規模為22.2萬立方米。

礦產 分布集中、蘊藏量極大,主要有岩金砂金黃銅磁鐵麥飯石、膨潤土、礦泉水等20餘種。

水 充沛,河網密布、水量充足,有大小河流240多條,河流總長度4,654公里;年徑流量230.4億立方米。

野生動植物 種類繁多,飛龍雪兔駝鹿黑熊猴頭木耳蘑菇、都柿、亞格達、黃芪、貝母、黨參、中國北極藍莓等多種東北特產數不勝數,肉肥味美的冷水魚類如鯉魚、哲羅、細鱗魚、大馬哈魚等更是久負盛名。

能源 電力採用國網供電,塔河熱電廠總裝機容量24兆瓦,機組年利用小時約4960小時,年發電量近1.2億千瓦時,工業園區建成變電所1座,園區內可提供11萬千伏的輸變電線路;古蓮河(煤炭價格220元/噸)、十八站(煤炭價格120元/噸)兩地現有煤炭儲量1.6億噸,年產量114萬噸,能夠滿足燃煤需求。

交通

塔河縣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大興安嶺地區中部,伊勒呼里山北麓,東鄰十八站林業局(距塔60公里)、韓家園林業局(距塔120公里)、呼瑪縣(距塔210公里),南靠新林區(距塔100公里)、呼中區(距塔130公里),西接阿木爾林業局(距塔170公里)、圖強林業局(距塔220公里)、漠河縣(距塔240公里)。

塔河縣局地處大興安嶺中心,交通非常便利。嫩林、塔韓兩條鐵路交匯貫通,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共200餘條,全長3,130公里。黑龍江水運便利。

嫩林鐵路塔韓鐵路加漠公路黑漠公路呼塔公路、塔呼公路縱橫交錯,公路、鐵路交通暢通,是名副其實的鐵路和公路交通樞紐,是大興安嶺地區輻射半徑最大、運輸半徑最小的中心腹部城市。

旅遊

這裡山水相映,景色迷人,有原始森林,中俄界江,黃金故道,十八站古人類遺址等潛力巨大旅遊資源,而且壟斷性、獨特性強。塔河這片神奇、美麗而充滿誘惑的土地,正靜候您來此找「奇」、找「純」、找「雪」、找「美」、找「自然」。與山對話,與水對話,與自然對話,與生命和神秘對話。熱忱歡迎您,海內外有識之士,把握這充滿無限商機的機會,來塔河。

景點

十八站古遺址 1975年8月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東北隊在塔河縣十八站鄉西南1.5公里呼瑪河左岸18米高的二級階地上,發現舊石器線索。1976年春,考古隊再次來到十八站,除在原址挖掘外,又在十八站以西3.5公里和東南5公里的紅旗大橋附近發現兩處遺址,這裡出土的刮削器、尖狀器、石葉、石片和石核等1070件,地質年代屬於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萬二千年前。出土的這批石器,在器形、風格、大小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及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出土的石器頗相近似。1981年1月27日十八站舊石器文化遺址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6月,在三個遺址處分別立碑。

界江 黑龍江在塔河縣境內全長173公里,兩岸山水相映,景色迷人,特別是開庫康至依西肯江段,曲折多變,河寬400~500米,汛期可達3000多米。此段有車地營子、開庫康、王八灣三處險灘,水淺流急。在航道509公里至575公里之間,兩岸還有奇特的自然景觀如大小佛指山、大小龜背石、白石山、麻將山、犴鼻石等,景色頗為壯觀。

高山、森林景觀:我縣境內超過1000米海拔的山峰多達34座,其中大白山(白卡魯山)海拔1396.7米,扎林庫爾山〈方山〉海拔1352.6米、西羅奇山嶺(鄂倫春語最高之意)主峰海拔1001米等山脈,地勢高聳,山峰林立,山峰連綿起伏,層巒疊嶂 ,溝深谷窄,古木參天,林海茫茫,神秘莫測。風景十分秀麗,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除森林資源外,還生長着600多種綠色植物,其中包括都杮、紅豆等天然野生漿果,興安靈芝,黃芪等珍貴藥材,味道鮮美的野生猴頭蘑、樺樹蘑、油蘑等食用茵遍布嶺上。不但動植物豐富,而且仍然保持着大興安嶺北坡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態環境,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夏季日照時間長,是避暑、度假的旅遊勝地。

呼瑪河 呼瑪河自然保護區已被批准為黑龍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鄂倫春語「鹿經常活動的地方」、達爾語「高山峽谷不見日光的急流」之意,我縣境內長150公里,清澈、潔淨、無污染,河面平均寬190米,水深1.2米,適合開展漂流、垂釣等活動。遊客乘坐專用漂流船順流而下,一邊欣賞兩岸原始古樸的風光,體味回歸自然的樂趣;不時出現的激流、險灘和懸崖峭壁,也會讓人感受到驚險刺激,一邊盡情享受山悠悠、水悠悠、船也悠悠怡然自得的情趣,感受浪漫自由、貼近自然的情景。

古驛站:1686年4月(康熙二十四年),當璦琿官兵準備進剿雅克薩時,為了迅速奏報軍情,康熙命理藩院侍郎明愛率人開設墨爾根(今嫩江)至雅克薩(今漠河縣興安鄉古城島對岸)之間的驛道。自墨爾根起至雅克薩依次設25個驛站,負責傳遞軍情。我縣境內有6個站:十八站(潭寶山站)、十九站(依沙溪站)、二十站(依西肯站)、二十一站(卜拉格站、正路站)、二十二站(斡路站)、二十三站(盤古站、今沿江)。現十八站、十九站、二十二站、二十三站(沿江)形成村落,其餘荒廢。塔河永安中心苗圃:1968年3月成立,逐漸擴建至1992年末,施業面積1100畝,年育成苗5000萬株,適量向其他縣區局提供種苗。是一個園林景觀景點。

棲霞山植物園 占地9.2萬平方米,為培育森林植物,保護棲霞山風景林,為全縣人民提供一個優美的娛樂場所而興建的集娛樂、休閒、科研為一體的大型森林植物園。園內有花崗岩園雕,紅沙石壁畫牆,反映了古老鄂倫春民園內設有六幅浮雕,刻記着華夏樂土、挺進林海、黃金時節、消除火魔、生態林業、和諧社區。整個植物園森林植被7萬立方米,園內設置高照燈、景觀燈、草坪燈135組,修建了松濤閣、望城亭等古建築,入園鋪設了防木踏步台階。該園的建成,使塔河形成東有公園、中有天祥、仁合廣場,西有森林植物園。從而為塔河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線。

文化

遺址 有十八站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飲食 塔河縣居民主食以大米、白面為主,玉米面、玉米、小米次之。大豆、綠豆等雜糧均加工成豆腐、豆芽食用;食油以豆油、豬油為主,蔬菜以白菜、馬鈴薯、紅、青蘿蔔、南瓜、角瓜、甘藍、辣椒、茄子蕃茄、豆角、蔥、蒜、芹菜、韭菜、香菜、菠菜等為主。其它副食品喜食豬、牛、羊、和野生動物肉。其中,豬肉喜食瘦肉。蛋類喜食雞蛋,鴨、鵝蛋次之。家禽喜食雞肉。魚類喜食淡水魚,尤以冷水淡水魚最受歡迎。

塔河縣居民一年四季均一日三餐。早晨一般人家食粥、饅頭和各種醃製的小菜。中午、晚上燉菜、饅頭和大米飯。春季喜歡吃青菜蘸大醬,夏季愛吃涼拌菜,喝啤酒,秋季喜食雞、蛋、魚類,冬季則喜歡吃酸菜、豬肉燉粉條、羊肉涮火鍋。當地人還喜食野菜,有蒲公英、蕨菜、黃花菜和蘑菇、黑木耳等食用菌類,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改善伙食,有客來時以酒待客,酒以中檔白酒和啤酒為主。

服飾

髮型 大興安嶺開發初期,塔河縣的男人冬季留長髮,大鬢角,夏季剃光頭或平頭,也有留分頭、背頭的。女人四季均留短髮,單雙長辮。70年代末期,頭型變化較大,部分男人由分頭、背頭到大鬢角長發;女人小分頭、披肩發以及各式剪、燙、染髮開始大量出現。

鞋帽 50-60年代,塔河境內人煙稀少,冬春季氣候寒冷,禦寒衣服不分男女均穿棉襖、棉褲加外罩和皮大衣,頭戴皮帽,腳穿棉膠鞋套氈襪或大頭鞋。夏秋季穿便服、中山裝以及各式夾克。顏色一般以藍、黑色為主。在"文化大革命"中,草綠軍裝盛行,仿製的軍帽、軍裝、軍用鞋、腰帶、背包占領櫃檯、市場。"文化大革命"後期盛行灰色服裝,以"的卡"布料為主,服裝款式也很單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西裝、港式服裝以及筒褲、牛仔褲、體形褲、羽絨服、羊毛衫、皮夾克衫、長短毛呢大衣、各式女裙、女服流行,質地由棉布,化纖發展到絲綢、呢絨、毛料和一些進口面料。禦寒冬裝一般內穿毛衣、羊毛衫,套西服、中山裝、便裝,外穿呢子大衣、羽絨服或皮夾克等。1990年,隨着黑河口岸的開通,本地流行蘇聯大衣,以藍狐、銀狐領,純毛面料頗多。男帽由狗皮、兔皮帽發展到羊剪絨,水、旱獺帽等,鞋由膠鞋、布鞋、翻毛皮鞋發展到各式男女全年皮鞋、雪地鞋。進入90年代,各種名牌鞋流行,主要有女工的查理王、達夫呢,男式有老人頭、三A等,各種鞋的樣式逐年更新鞋跟的高低從80年代初開始流行女式高跟鞋延續至今,男青年中流行男式半高跟鞋,到90年代初,半高跟鞋不再流行,又流行平跟鞋。

飾品 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式老少均佩戴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前,女人主要佩戴髮夾、發卡,多數為年輕人,也有少數老年人佩戴長期保持簪子,頭飾品種比較少,80年代後,頭飾的樣式和品種逐漸增多,主要有髮夾、發卡、頭花、發球、發套、髮帶等。各種年齡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樣式顏色佩戴,佩戴胸飾的主要是女人,有胸針、胸花,配帶者不普遍。金銀首飾只有少數人佩戴。1984年以後,金銀首飾開始流行,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逐步成為中青年男女不可缺少的首飾。

縣城

縣城塔河鎮是中共塔河縣委、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境內最南端東部,呼瑪河與塔河交匯處北岸,原名「小固其故」。1954年,林業部在森林經營調查時,因位於塔河口處,故定名為塔河,1960年8月建立塔河鎮。1965年設立塔河區,1981年8月19日定為塔河縣城。

中國最北的黑漠公路自西南向西北穿越境內,嫩林鐵路線自南向西北經塔河、繡峰、瓦拉干、盤古4鎮進入漠河縣境內。

縣城塔河鎮距呼瑪縣城214公里,距漠河縣城西林吉鎮240公里,距大興安嶺行政公署所在地加格達奇262公里,距省城哈爾濱997公里。

全縣從事冬季養殖的農民近百餘戶,其中養牛4945頭,養羊3520隻。養殖戶們為了保障牛羊能安全越冬,天一亮就開始放牧,天黑才回來,夜間還要加草加料。用開庫康鄉郭副鄉長的話說:「冬季放牧人特別辛苦,『牛倌、羊倌』真的不好當,既要讓牛羊吃飽喝好,還要保證健康長膘。」從事木材生產和營林生產的農民最多,達到700餘人,拖拉機近百輛。他們多數吃住在山場,寂寞時收聽收音機,無聊時聽一聽音樂,聊一聊家常或者聽老者講一段早年的經歷。在山場碰到一位姓王的老漢,他說:「山場幹活確實很累很苦,為了增收致富,早日實現小康目標,再苦再累,心也是甜的。」還有不少農民忙完秋收後,就紛紛到附近的木材加工廠或食用菌生產場打工,月收入也都在千元以上。另外,在黑龍江沿岸的開庫康鄉和依西肯鄉,近200餘農民從事冬季漁業生產,雖說收入不高,但也其樂融融。

人口民族

塔河縣現有塔河、繡峰、瓦拉干、盤古4個鎮,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3個鄉,17個村民委員會。境內有三個中央部屬林業企業,一個地屬企業。1992年末,全縣居民29028戶,常住人口101691人,其中農業人口13726人,占總人口的13.5%,非農業人口87965人,占總人口的86.5%,有漢滿、回、蒙古、藏、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苗、彝、壯、布依、俄羅斯、錫伯等5個民族,為漢族為主體,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1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