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汶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汶口鎮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區境南部。北與滿莊鎮為鄰,南與寧陽縣接壤,東與房村鎮、西與馬莊鎮為鄰。面積98平方千米。鎮機關駐大汶口新城街,距泰城26.5千米。

2019年1月,大汶口鎮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

鎮情概況

汶口鎮位於巍巍 泰山南麓,悠悠汶水之濱,處於著名的泰山孔子故里曲阜的中心點,距兩處各30餘千米。總面積100平方千米,轄48個行政村,人口8萬。聞名遐邇的大汶口文化就發源於此。

改革開放以來,大汶口鎮的發展日新月異。優質高效的農業全面發展,民營經濟日益壯大,商業流通進一步活躍,大汶口文化旅遊全面展開,教育、科技、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通訊、城鎮建設等社會事業發展迅猛,先後被評為「中國名鎮」、「山東省城鎮建設中心鎮」、「省級安全文明鎮」、「市衛生鄉鎮」等。2003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0.35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5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75元。按照「工業立鎮、商貿興鎮、農業穩鎮、文化名鎮」的發展思路,大汶口鎮各項事業正駛入穩步發展的快車道。

歷史沿革

大汶口之名始見於明,因地處柴汶河與大汶河匯流交叉口,古為渡口,故名。

鎮境,1912年屬泰安縣汶陽區。

1928年屬第八區。

1938年屬汶口區。

1939年屬泰西縣。

1942年改屬泰寧縣。

1948年為泰西縣臨汶區。

1949年6月撤銷泰西縣,復歸泰安縣。同年10月又改屬泰寧縣。接着撤銷泰寧縣,復歸泰安縣。

1951年改為第七區。

1953年改建大汶口鎮。

1958年改為公社。

1984年6月改為辦事處。

1985年復建大汶口鎮。鎮以機關駐地村得名[2]

1999年,全鎮轄興華、太平、和平、山西街、曹家莊、衛駕莊、送駕莊、王家院、東武、土門、顏東、顏西、顏南、顏北、申東、申西、柏子、東大吳、西大吳、北大吳、馬家大吳、車家窪、南西遙、北西遙、尚家院、焦家莊、前周、後周、彭徐店、石家莊、劉石、陳石、郝石、杭石、扈石、上泉、北臭泉、南臭泉、龐家莊、紙房、楊家莊、程家莊、雙楊店、王莊、大侯村、郭家樓、孫家廟、岳家莊、東莊48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

文物古蹟

大汶口遺址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的汶河邊上,位於大汶口村南。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在寧陽縣堡頭村西;北片在泰安縣衛駕莊東。大汶口遺址是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著名遺址。1959年首次發現,山東省博物館曾對遺址進行過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1964年,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於1974、1977、1978年,先後進行多次發掘。

大汶口遺址的年代是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遺址的墓地屬於父系氏族社會的遺存。大汶口遺址的面積達82萬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5400平方米遺址中發現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窯。墓葬均為長方形的土坑墓,其中14座有木槨式葬具;很多墓葬內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壺、背壺、罐、杯、尊、瓶、盔形器等,還有作為禮器的玉鏟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鑲嵌 綠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遺物,從這些隨葬品的精美程度,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手工製作已經相當專業化,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普遍盛行在墓葬中隨葬獐牙的風氣,在死者的指骨附近,多有獐牙或獐牙鈎形器,有的還隨葬龜甲。在43座墓中隨葬有數量不等的豬骨,最多的墓中有14個豬頭骨,有學者認為豬頭是私有財產的象徵物,這就表明當時已經存在明顯的貧富分化,說明 私有制已經出現。

近30年來,在山東、江蘇北部一帶發現200多處屬於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年代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後發展成為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及其與山東龍山文化的傳承關係的確定,證明山東、蘇北一帶是一個以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為主體的,又自成系統的文化區。

視頻

大汶口鎮 相關視頻

大汶口鎮2020春季農業生產主題宣傳片
【泰山鄉鎮系列游 - 大汶口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