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津風號護衛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津風號護衛艦日語:あまつかぜ)(DDG-163)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代防空導彈驅逐艦,該型艦艇僅裝備一艘。艦名來自於原海軍磯風型驅逐艦三號艦和陽炎型驅逐艦九號艦。

簡介

該型艦船是以美國海軍查爾斯·F·亞當斯級導彈驅逐艦的設計作為參考[1]。以RIM-24韃靼人式艦對空導彈作為主要裝備,發射裝置被安置在後甲板上發射。經過評估船體採用遮浪型船體,並以此建立了現代化的驅逐艦的基本設計觀念,如比傳統艦艇更加寬闊的艦體結構。在戰後日本國產護衛艦中,該艦保持着最慢交艦速度的記錄(預算超支與更改設計導致)。

該艦最初採用與秋月級護衛艦類似的類2600噸標準排水量設計,並且基本的設計已經完成。然而,已被派往美國調查小組發現這一設計偏小,不適合防空導彈的使用需求,不得不重新設計了一個3,050噸排水量的艦體,並配備60000匹馬力的發動機。它也成為了自衛隊第一個標準排水量為3000噸以上艦艇。由於擴大了艦體,導致原有預算不足,不得已簡化了反潛武器,並將一些額外設備推遲在以後安裝,工期因此也延後了兩年多。直至1965年2月15日才竣工。為了削減預算不得已換掉了計劃安裝的MK42型127毫米主炮,取而代之的是兩部MK33型雙聯裝76毫米火炮。

太刀風級護衛艦服役前的11年間,作為自衛隊唯一的防空艦艇,該艦被視如珍寶。該艦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韃靼人防空導彈火力控制系統,因此得到細緻的照料。被船員們以諷刺和尊敬的稱呼為「韃靼大人」。

艦史

天津風號是日本戰後第1次國防建設計劃中1960年(昭和35年)計劃的3000噸級護衛艦2303號艦。由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建造。1962年11月29日開工。1963年10月5日下水,1965年2月15日服役,之後配屬第1護衛隊群。

在1967年至1968年整修中,安裝了一部8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器。加裝兩部68式3聯裝魚雷發射管,聲吶裝置得到更新(SQS-4A→SQS-23)。經過1971年的數字化改造更新了三坐標雷達(SPS-39A→SPS-52),使得1972年-1973年改造後,能夠發射標準SM-1MR導彈。1982年(昭和57年),火控系統升級為日本國產81式射擊指揮裝置2型21D(FCS-2-21D),實現了從人操式艦炮向全自動式的過渡。由於不斷推進現代化改造,如加裝新的電子戰系統,衛星通信天線,使其裝備水平在30年的服役歷程中,始終走在海上自衛隊的前列。

1980年,該艦與比睿號護衛艦以及P-2J巡邏機部隊,代表海上自衛隊第一次參加了環太平洋演習(環太平洋演習80)。配置在美國星座號航母戰鬥群(藍軍),並在演習中成功執行了四次防空任務,阻止澳大利亞海軍墨爾本號航空母艦企圖通過空襲擊沉星座號的計劃,攻擊企圖接近的美國海軍鯛魚號核潛艇(USS-578)[2],由此獲得該次演習的最高評價。

1981年3月27日該艦被分配到第1護衛隊群第61護衛隊,1986年3月27日配屬於第3護衛隊群,1988年3月23日再次被分配到第3護衛隊群第63護衛隊。

1995年11月29日退役。並與同年在若狹灣海域作為反艦導彈的靶船被擊沉。左舷螺旋槳被保存在橫須賀地方隊的橫須賀教育隊,右舷螺旋槳被保存在橫須賀基地。

視頻

天津風號護衛艦 相關視頻

「陽炎」級驅逐艦在二戰前後的評價為何反差巨大?
聽張召忠講軍事:撞你沒商量「墨爾本」號航母成了撞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