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姚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本名;姚純

所處時代;抗日時期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萍鄉後埠里桐車嶺

出生時間;1894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後投身抗日戰爭中

姚純將軍在西元1894年出生,萍鄉後埠里桐車嶺人。幼年家境貧寒,隨父務農,聰穎超眾。[1]

辛亥革命時期

少年姚純受革命思想影響,決心投筆從戎,報效國家,在1912年毅然離鄉,考入南京入伍生總隊,隨後轉入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1914年姚純又升入保定陸年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1916年秋季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分配到江蘇陸軍巡輯隊任見習排長。不久,接到廣東光復軍總部副官長族兄姚季遜來信,召他南下,遂投奔革命,奔赴廣東孫中山先生麾下,任滇、粵、桂援贛聯軍重炮隊連長。隨後參加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廣東軍閥陳炯明諸戰役,以戰功顯赫而升任為贛軍第一混成旅二團二營營長。

北伐戰爭時期

青年姚純任國民革命軍第13軍37師4團團長,他集合部隊,誓師北伐,轉戰江西福建江蘇上海等地,多次與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隊激戰。在中原大戰中,孫傳芳部隊集中優勢兵力向革命軍猛烈反撲,姚純率部堅守陣地,血戰數日,終於將敵軍擊潰,深受上司好評。因屢立戰功,他先後擢升14旅旅長,笫5師副師長,96師師長等職。

在長期的艱苦征戰中,姚純將軍辛勞過度患染肺病,於1934年被迫在上海住院治療,後轉到九江廬山休養。

抗戰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難當頭,全民奮起,軍人更是守土有責,姚純將軍時任36軍副軍長,他再也無法安心養病了,遂中斷休養,率部從九江出發入川待命。1938年姚純升任36軍中將軍長兼渝南警備司令。36軍除擔任川江三峽防務及拱衛陪都重慶的重任外,還先後抽調167師趙錫光部隊及新23師盛逢堯部隊奔赴前線,參加武漢會戰和湘北會戰,與日軍浴血奮戰,殲敵甚眾。在繳獲的日軍文件中有雲:"如遇新23師(盛逢堯部)作戰不可輕敵"等字句,足見將軍治軍有方,部屬之驍勇善戰。

(一)出發前他奮筆書下"抗戰到底"、"還我河山"、"精忠報國"等條幅交與家人。

1939年12月爆發於廣西賓陽縣境內的崑崙關戰役,是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侵略軍當局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它其實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也是老蔣的嫡系"中央軍"白崇喜指揮的又一戰例。崑崙關之戰為中國軍隊首次以攻堅戰形式打敗日本"鋼軍"的光輝戰例。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上,這是值得後人敬仰的一筆濃彩。

1939年冬,日寇21軍安藤利吉部隊,乘著大風浪的日子,從廣西北海欽州灣偷襲登陸,隨即分3路向北推進,崑崙關危急!南寧危急!姚純將軍多次請纓馳援廣西,終獲批准。接到出征命令,將軍激奮不已,自思戎馬倥傯20餘年,抗日報國宿願今乃得遂,出發前他奮筆書下"抗戰到底"、"還我河山"、"精忠報國"等條幅交與家人,然後慷慨率部出征。

(二)日本侵略者口出狂言:"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崑崙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關北中國軍隊為白崇喜的桂林行營指揮,連同廣西教導隊獨立步兵1?4團,總兵力約6萬人。接著集結來到的除第5軍之榮譽第一師、新編第22師之外,第5軍裝甲團、騎兵團、炮兵團、工兵團等全部抵達。當時中國裝備最精良的一個軍全員上陣:蔡廷鍇的第26集團軍;葉肇的第37集團軍;鄧龍光的第35集團軍;以及第5軍所在的第38集團軍亦陸續集結到位。該集團軍司令徐庭瑤,以下第2軍(軍長李延年);第6軍(軍長甘麗初);第99軍(軍長傅仲芳);第36軍(軍長姚純);連同輔助部隊,共達30萬兵力之眾。

固守崑崙關及關南的日本第21軍之一部,轄師團長今村均率領的第5師團,連同海軍陸戰隊(軍艦70餘艘)、空軍(飛機100架)共計約3萬人。後期補充抵達的近衛師團;第18師團之一個旅團;兵員總數約10萬人。日軍廣西作戰主力中的第五師團是日本陸軍第一流精銳機械化部隊,號稱"鋼軍",參加過南口忻口平型關太原上海台兒莊廣州等戰役,屢次擔任主攻任務。日軍認為,切斷這條線路必然使中國喪失抵抗能力,從而可以立即結束在華戰爭,完成它對中國的侵略任務。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更狂妄地宣布:"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三)將軍報國之志未酬,悲憤欲絕,肺病復發,在前線一直吐血不止。

界首高地位於崑崙關北,是敵軍最堅固的據點。擔任攻堅任務的是杜聿明調撥給第200師指揮鄭庭笈的榮一師第三團。1939年11月28日晚,該團開始攻擊界首高地,儘管敵機在頭上掃射、轟炸,該團士氣旺盛,不怕犧牲,頑強進攻。終於在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30日,新編第22師鄧軍林團勝利攻克崑崙關。

這是一個漂亮的攻堅戰、殲滅戰。說全殲第21旅團是毫不過分的。中國軍隊抗擊外國侵略軍,能全殲一個精銳旅團,基本消滅了它的全部指揮官,尚無第二例。日軍戰史稱之為:"通觀中國事變以來全部時期,這是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中國軍隊攻勢規模之大,戰鬥力之強,行動之迅猛,在歷次攻勢中少見其匹。"

第5軍本以為可以順利進軍,一舉收復南寧。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第21旅團的剩餘部隊、台灣混成旅團的第一、第二聯隊仍在九塘至八塘間。1940年1月1日中午,及川支隊數千主力抵達八塘。

第5軍向南寧方向繼續進攻的第一仗,便在崑崙關九塘間的441高地打響。攻打崑崙關時榮一師便攻占了高地北側,日軍頑強守衛這高地的南側。1日,日軍飛機對高地北側狂轟濫炸,步兵大舉進攻。榮一師守衛高地的一個團加一個營,僅剩百人,仍堅守陣地。2日拂曉,榮一師舉全部剩餘兵力反攻,激戰一整天,毫無進展。3日,杜聿明調集200師主力及新22師一部協同榮一師繼續戰鬥,戰況更為慘烈,雙方死傷都很重。入夜,日軍抵擋不住,敗退九塘。4日,榮一師因傷亡慘重,奉命撤出戰鬥,移師思隴休整。第5師繼續進攻,而敗退九塘之日軍也奉命於4日拂曉放棄九塘,撤至八塘固守,"國軍"新編第22師進駐九塘。第5軍繼續進攻八塘,日軍拚死抵抗,戰至12日紋絲未動。而第5軍經過苦戰之後,傷亡甚重,人員疲憊,已不宜戰鬥,於12日奉命轉至思隴黃圩太守等地休整。攻擊任務移交姚純的第36軍接替。

到達廣西後,36軍擔負崑崙關正面防守任務。根據會議決定的新軍事部署,36軍為中路軍,以甘麗初第6軍為右翼軍,向三莊嶺方向側擊日軍;以葉肇第66軍為左翼軍,在甘棠方向阻敵(程思遠:《政壇回憶》第135頁)。

姚純將軍指揮部隊與敵軍激戰於崑崙關前。1940年2月初,36軍在堅守的崑崙關陣地英勇殺敵,正欲一舉擊潰敵人,以遂抗日報國宿願,不料此時左路友軍葉肇部隊防線被敵突破,日軍包抄至我軍陣地後方,前後夾擊,向36軍陣地發起猛攻。姚純將軍接到報告急憤交加,當即嘔血數口,仍沉著鎮定指揮部隊與日軍激戰數日。在接到上級撤退命令後,乃抱病率部突圍,撤至廣西上林一帶整編待命。將軍報國之志未酬,悲憤欲絕,肺病復發,在前線一直吐血不止。

(四)蔣介石在會上大發雷霆。

這種戰略上和決策上的瞬息萬變讓姚純將軍始所未料。還在日軍剛占領南寧時,白崇喜即要求立即趁日軍立足未穩,兵力薄弱,馬上發動反攻。未獲蔣批准後,白要求杜聿明向蔣和軍委會提出反攻要求,杜贊成,並於1939年12月1日向重慶發出電報。

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7日飛抵桂林,10日親臨遷江,與白崇喜陳誠張發奎徐庭瑤等討論下步作戰計劃。白提議:乘敵新敗,援軍未到,傾廣西的李延年第2軍、甘麗初第6軍、姚純第36軍、傅仲芳第99軍會同第5軍等部隊,發動攻勢,一舉收復南寧。蔣剛剛批准了這個計劃。第二天,正當白崇喜發布部署命令準備開戰時,返回柳州的蔣致白一封信,推翻頭一天會議上的決定。這樣,白崇喜只好發出改變作戰部署的新命令,中國軍隊全部進入固守狀態,日本方面贏得時間從容部署直至發動反攻。那個被蔣介石否定的決策,是個乘敵空虛迅速進攻的決策,而1939年12月實施的決策,則是被動挨打的防守決策。以中國軍隊的實力,災難已經難免。更為錯誤的是,2月1日,在日軍開始總攻的這天,蔣介石命令第四戰區長官張發奎接替白崇喜指揮桂南戰役。臨戰易帥,乃兵家大忌。(中國青年出版社《抗日戰爭史話》1983年版)

崑崙關失守後,蔣介石於1940年2月22日在柳州召開軍事會議,檢討戰役失利原因。因國民黨內部派系複雜,相互傾軋,有人誣告姚純將軍擅自撤退,對崑崙關失守應負重要責任。蔣介石在會上大發雷霆。姚純當時抱病參加軍事會議,身體虛弱,有口難辯。幸虧隨同參加會議的軍部參謀長郭觫從容鎮靜,待蔣介石盛怒之後,將藏於軍帽中的撤退命令取了出來,雙手呈上,蔣介石看過,方才平息。此次會議懲處了一大批將領也是史無前例的。其中"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督率不力,予以降級處分,由陸軍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政治部長陳誠指導無方,給予降級處分,由陸軍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第27集團軍總司令葉肇扣留交軍法處會審……"等等。

(五)"七·七"事變後,姚純將軍率領部隊從九江誓師出發,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

柳州會議不久,姚純將軍回到重慶治病。病情日漸沉重,仍念念不忘抗日大業,常常提及待病體痊癒之後,重率舊部再上抗日前線,報仇雪恨。然而蒼天不遂人願,1940年5月,姚純將軍病情急劇惡化,並發肺炎,高燒不退,昏迷中將軍連呼數聲"抗日救國"之後,嘔血而亡,飲恨長逝,終年46歲。當時重慶各報載曰:"36軍中將軍長姚純抗戰積勞成疾不幸殉職。"

姚純將軍逝世以後,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撥款在重慶舉行公祭,蔣介石派侍從室主任陳方竺方明前來弔唁,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送來輓聯:"英名垂青史,楚地寄哀思"。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許多軍政要員都送來輓聯、發來唁電。姚純將軍靈柩運回萍鄉後,由江西省政府在萍鄉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粉碎"四人幫"以後,撥亂反正,姚純將軍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殉職的歷史事實,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公正評價,萍鄉市將他作為重要歷史名人載入文史資料和市志。

姚純,原名樹如,別號兼一、別字汝阜。原配夫人梁氏,生下姚劍雲數年後(大約是七、八歲時)因病去世。續弦文氏,未生育,不久過世。時隔不久,返故里再續弦,與文氏(與前文氏無血緣關係)(1942年逝世)在萍鄉舉行婚禮。育有凌雲、青雲、湘雲、輝雲、慶雲,其中青雲早年病故。

姚劍雲,1919年-1995年,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地理系。1949年2月開始到九江一中擔任教師。1979年,他被評為九江市首批國家特級教師不久又被評為江西省勞動模範,先後擔任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市科協副主席。畢生工作於九江一中,奉獻於教育事業。

姚輝雲,1936年-,曾任江西省作協理事、九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著有歌詞集《大海和白雲》、《匡廬戀歌》,詩集《匡廬情思》,散文詩集《鄱湖風情(散文詩八章)》、《廬山風景線》,長篇紀實文學《南京大屠殺·1937》、《金陵血淚--南京大屠殺全貌大寫真》,歌詞作品《大海和白雲》、《無名的枕木》、《工地之夜》、《林業工人之歌》等在全國性大型征歌評選中獲獎。《桃花渡口喜事多》獲省優秀文藝作品獎,獲獎作品還有《江南美》、《江南小唱》》四十餘首歌詞。《小路彎變》、《月照松林》等十五首歌詞譜曲後錄成唱片、盒帶,《大海和白雲》譜曲後分別獲"杜鵑杯"全國征歌一等獎、全球華人"中華歌會"征歌大賽銀獎。

參考資料

  1. 姚純將軍紀念碑落成 , 中國江西網 201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