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福文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福文廟是明、清江西安福縣官學和孔廟的所在地[1],今為安福縣博物館使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福文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四年(1010年)。南宋紹興十三年(1142年)遷建於今址。元軍南侵進攻安福時,孔廟毀於兵火。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縣余夔按朝廷規定的形制重建。後又經幾次大修,規制未改。1987年,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縣博物館成立時,借用文廟作為展覽場所,並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安福孔廟始建於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曆元明清29餘次維修,現保留明清兩代皇帝欽定的孔廟建築樣式,建築遺存有下馬碑、欞星門、泮池、大成門、東西兩廡房、露台、大成殿等。總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1987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吉安市公布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被縣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省文化廳、縣政府共投資420萬元對孔廟規制進行更具完備的恢復和維修,如恢復廟前廣場,復建欞星門、維修泮池,重砌露台石欄杆;對廟內環境進行美化,像新增草坪面積1600平方米,增植銀杏桂花等名貴樹種30餘棵;對接待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包括裝修洗手間,新砌臨時休息台2處,製作遊覽全境圖及導遊標誌牌等。修葺一新的安福孔廟現已成為宣傳安福歷史文明,革命歷史優秀傳統的重要陣地和全縣三個文明建設宣傳的主要窗口。

安福孔廟主要建築分三進貫穿於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利用層迭推進的門闕、津橋、院落來豐富空間的變化;以柱廊回折來體現殿堂的幽深肅穆;以雙層出閣的屋頂和龍首飛翹的檐角來襯托門殿的莊重雄偉[2]。那青石砌築的露台、清爽耀目的筒瓦、整齊劃一的窗檔格扇、以及滿目的紫紅四壁與綠樹青草交相輝映,無不體現出孔廟的古樸典雅,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久遠的文明世界。

下馬碑,這塊下馬碑是明朝留下來的一塊石刻,書「文武官員於此住轎下馬」10字,下馬碑是一種顯示封建等級禮儀的標誌,在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明憲宗下詔要求在文廟正門設立下馬碑,規定文武官司員在下馬碑前必須步行通過鑼鼓儀仗也偃旗息鼓,以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因此全國文廟皆設有下馬碑,使得孔廟享受「王」一級的崇高待遇。

欞星門:四柱三門,青石質產於河北曲陽。欞星門是由烏頭門演變而來的(以兩立柱一橫枋構成一門,柱頭上染成黑色的門稱為烏頭門),欞星也就是天田星,古代祭天要先祭欞星,孔廟設欞星門,意思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內設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這是孔廟的一種特有形制,古代在學府前建泮池有振興學業之說。「泮池」的來源出自周禮,按照儒家的解釋,周代禮制,諸候所立國學,水只環半圈,成半璧狀,稱為泮池(或半璧池),秦廢諸候分封之制,後世遂以州縣文廟比擬諸候而設半璧池,此池深約2米,占地面積424平方米,清乾隆一十八年(1763)開池,池上建三拱圓橋,橋長18.6米,寬3.3米。

大成門距內泮池19米,面闊42米, 深14米,占地面積581平方米,開5門,左右側於乾隆二十八年設名官祠,鄉賢祠,正中雙層出閣,歇山頂屋面,檐角飛翹襯托門殿的莊重雄偉,閣前飾雙鳳及花草紋木雕,雅麗別致,大成門前有10根高大的石質檐柱,中間兩根鏤孔鐫刻龍鳳騰雲圖案,紋飾繁縟,工藝考究。它的特點是鳳在上、龍在下,這就印證了(孔廟維修時間)同治時期慈禧垂簾聽政的政治表象。在國內很是罕見。

視頻

安福文廟 相關視頻

安福博物館050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