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崆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崆峒區位於甘肅省東部,東經106°25′-107°21′、北緯35°12′-35°45′之間。為平涼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鄰涇川縣、鎮原縣,南依華亭縣、崇信縣,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原州區接壤,北與鎮原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毗鄰。總面積1936.2平方千米。總人口51萬人(2013年)。全區轄3個街道、6個鎮、11個鄉(其中7個民族鄉):東關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四十里舖鎮、崆峒鎮、白水鎮、草峰鎮、安國鎮、柳湖鎮、花所鄉、索羅鄉、香蓮鄉、西陽回族鄉、大秦回族鄉、白廟回族鄉、寨河回族鄉、大寨回族鄉、上楊回族鄉、麻武鄉、峽門回族鄉。區政府駐西郊街道西大街32號。

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1],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主要河流有涇河及其支流潘楊澗河、大路河、小路河、頡河等。屬半乾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6℃,年降雨量466毫米。寶中鐵路、312國道東西穿境。名勝古蹟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聖地崆峒山,崆峒凌空塔,隴東園林柳湖,明代寶塔和龍隱寺,東溝齊家文化遺址,蘇家台仰韶文化遺址,寺山上遺址,太統森林公園、十萬溝-大陰山、老林溝、龍隱寺、清福山、歇馬殿、觀音殿等。

歷史沿革

平涼,以苻秦滅前涼,故名。秦置涇陽縣,北周建德元年(572)改置平涼縣。1950年析平涼縣城區及近郊置平涼市,1953年升為省轄市。1958年復降縣級市,撤銷平涼縣入平涼市。1964年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1983年,撤銷平涼縣,設立平涼市,以平涼縣的行政區域為平涼市的行政區域。

2002年6月2日,國務院(國函[2002]46號)批准同意撤銷平涼地區和縣級平涼市,設立地級平涼市。平涼市設立崆峒區,以原縣級平涼市的行政區域為崆峒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西大街。

1996年,平涼市面積1936.1平方千米,人口42.2萬人,回族占27.5%。轄3個街道、2個鎮、11個鄉、9個民族鄉:東關街道、西郊街道、中街街道、四十里舖鎮、土谷堆鎮、安國鄉、崆峒鄉、柳湖鄉、白水鄉、花所鄉、青龍鄉、香蓮鄉、楊莊鄉、草峰鄉、索羅鄉、麻武鄉、西陽回族鄉、大秦回族鄉、寨河回族鄉、白廟回族鄉、麻川回族鄉、峽門回族鄉、上楊回族鄉、康莊回族鄉、大寨回族鄉。市政府駐西大街。?年撤銷土谷堆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涼市總人口454996人,其中,東關街道50953人,中街街道37841人,西郊街道55595人,四十里舖鎮46894人,安國鄉9977人,崆峒鄉17726人,崆峒鄉40262人,白水鄉26816人,花所鄉15915人,草峰鄉19921人,索羅鄉11195人,青龍鄉6306人,西陽鄉11564人,大秦鄉10498人,白廟鄉11114人,寨河鄉12779人,香蓮鄉7828人,楊莊鄉11243人,麻武鄉4821人,麻川鄉4108人,峽門鄉14752人,上揚鄉5512人,康莊鄉8302人,大寨鄉13074人。

2003年12月8日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平涼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甘民區復字[2003]49號),以及平政發[2003]180號文件:批准同意崆峒區撤銷青龍鄉,將該鄉併入安國鄉;撤銷楊莊鄉,將該鄉併入草峰鎮;撤銷康莊回族鄉,將該鄉併入大寨回族鄉;撤銷麻川回族鄉,將該鄉併入峽門回族鄉。

2008年末,崆峒區面積1936.2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4個鎮、13個鄉(其中7個民族鄉):東關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四十里舖鎮、崆峒鎮、白水鎮、草峰鎮、安國鄉、柳湖鄉、花所鄉、索羅鄉、香蓮鄉、西陽回族鄉、大秦回族鄉、白廟回族鄉、寨河回族鄉、大寨回族鄉、上楊回族鄉、麻武鄉、峽門回族鄉,共有252個行政村,1381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2]7.51萬戶32.25萬人。(不含城區數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崆峒區常住總人口504848人,其中,東關街道64172人,中街街道60467人,西郊街道65073人,四十里舖鎮46707人,崆峒鎮19362人,白水鎮27345人,草峰鎮31159人,安國鄉13067人,柳湖鄉47442人,花所鄉14610人,索羅鄉11804人,香蓮鄉6860人,西陽鄉12078人,大秦鄉10483人,白廟鄉13356人,寨河鄉13088人,大寨鄉18144人,上揚鄉7849人,麻武鄉4668人,峽門鄉17114人。

2015年,省民政廳(甘民復〔2015〕49號)批覆同意撤銷安國鄉、柳湖鄉,設立安國鎮、柳湖鎮

視頻

崆峒區 相關視頻

崆峒區宣傳片
全民齊動員 市容村貌變了樣——崆峒區全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