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試驗開發區的「十里銀灘」上。總建設面積1.75萬平方米。該建築不僅在全國,乃至在世界上都堪稱標誌性建築。主要由「一館兩中心」(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和研發中心)構成,設有陳列館、水晶[1]宮、藏品倉庫等設施。主要展出的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建築擯棄傳統的梁架結構,把造船的龍骨結構和南方獨特的干欄式建築形式相結合,風格清新獨特,堪稱我國乃至世界上的地標式建築。

發展歷史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位于海陵島十里銀灘風景區西面,背山面海,風光宜人,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5年12月28日正式動工,2009年11月基本完工,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主體工程建基面積12288平方米,層高三層,總建築面積19409平方米,是一家以「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的專題博物館,其船上文物價值連城,國家一級文物之多為世界罕見。該館總投資約2億元,整體建設用地達12.9萬平方米,控制用地10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1.75萬平方米。由廣州瀚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精心製作而成,創意緊扣海的主題,而且功能、結構、形式、文化內涵高度統一。由五個不規則的大小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外形猶如古船的龍骨,整體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鷗。

「南海I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里的海區意外發現。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初步推算,「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整艘商船長30.4 米、寬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約4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同時,它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 。

「南海I號」是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產,她所載文物反映了我國宋代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與先進科學技術,為「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古代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及研究我國古代的「來祥加工」等提供了極好素材,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貿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成為世界考古界和探險界關注的焦點。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05年12月28日動工興建,博物館主體工程由五大「關聯艙體」組成,水晶宮是五大「關聯艙體」中最大的一個艙體,「南海I號」宋代沉船就是安放在水晶宮裡,其水深12米,水質、溫度及其環境都模擬沉船當時所在的海底環境參數人工合成建設。2007年12月23日,「南海I號」整體打撈出水,2007年12月28日順利進館。2009年12月25日上午10時,備受矚目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迎來開館時間,面朝大海,盛大的開館慶典在海陵島十里銀灘「南海一號」博物館廣場舉行,從此,中國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的歷史再次被改寫。

廣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成為以「文物保護、協調環境、旅遊開發」為出發點,以文物保護為核心,以注重環境和生態保護為原則,以「藏以文化底蘊,寓意時代意念,融以自然神韻」為目標的「世界一流、亞洲一流」的現代化專業性水下博物館。在博物館周邊興建有娛樂城、潛水俱樂部、風帆俱樂部、賓館、海水浴場、海文化表演廣場以及旅遊娛樂商業街等輔助設施。項目設計將嚴格遵守以文物保護[2]為核心、注重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原則,確保建成後與博物館主體相配套。

館藏文物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葵口碟菊瓣形口,折腹,整體模印呈葵花瓣形。青白釉,釉色晶瑩。碟內底模印一花卉紋。

龍泉窯青釉刻花菊瓣碟菊瓣口,內壁刻劃菊瓣紋,猶如「出筋」,盤心刻一團菊花。施青釉,釉厚而瑩潤,釉層厚實,仿如盤中盛水。

鎏金虬龍紋環虬龍,盤曲的龍,古代傳說中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該環兩頭飾虬龍頭,可見龍眼、龍鬚、龍角一對,兩龍頭對接處留出空隙,圓環截面有圓柱狀凸出物,龍身由三條陰刻線分成五段,五段有兩條平行陰刻線連接。龍身飾珍珠地紋,平行線兩側為山形和水形紋飾。

磁灶窯點褐彩梅瓶小口,斜直腹,口沿處施一周醬釉,其餘無釉,素胎。胎體灰白,砂質,粗糙,拉坯時留有弦紋於胎體,為盛裝流質液體的容器

兔毫盞

里外施黑釉,碗內有白色放射狀條紋,形如兔毫。釉色為窯變釉,黑色與茶葉末色相交融。色彩富於變化,韻味別具,這是宋代鬥茶的產物。

建築布局

水晶宮

中間最大橢圓體為「水晶宮」。用來盛放古船「南海I號」,它是一個巨型玻璃缸,水深12米,因而被形象地稱之為「水晶宮」。這些水的水質、溫度及其環境都與其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樣。2007年12月22日,「南海I號」整體打撈出水。古船是尖頭船,長度為30米以上,寬度接近10米,船身(不算桅杆)高4米,排水量約600噸,載重可能近800噸。26日已將它與船載物品和淤泥一起,被平移到這個巨型玻璃缸中。遊客在博物館裡可以通過地下一層的水下觀光廊透明牆壁環繞參觀,博物館是世界首例將古沉船水下考古現場發掘演示過程向觀眾開放的專題博物館。據悉,這種保護和陳列方式,在世界同類主題博物館中是前所未有的。對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學」的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固定陳列

博物館設立「南海I號」水下考古現場發掘、海上絲綢之路史和水下考古史三個固定陳列展覽,並將逐步建設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和中心數據庫。

陳列館

陳列館陳放從古船里打撈出的金、銅、鐵、瓷、玉類等文物4500多件,宋代銅錢6000多枚。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浙江龍泉、福建德化、閩清義窯、江西景德鎮等南宋幾大着名窯系的外銷瓷器,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遠非陸地出土的同類瓷器所能比。依其數量和價值計算,將是全廣東省博物館藏文物的總和還要多。

水下考古時光廊:在類似于海底世界的展區中,透明玻璃地板下面,散布的海螺、海星和各種各樣的貝殼,使人仿佛踏在海灘上,又仿佛置身海底。

海洋知識廳:此廳展有徐徐轉動的地球儀、威武莊嚴的南海神像、媽祖像等,無聲敘說着璀璨的海洋文化。

陽江本土文物廳:陽江本土文物展廳展出的既有新石器時期的石制工具,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東漢時期的彩陶馬頭、銅鼓等,也有唐代素三彩小杯、清代銀質飾物等,種種文物再現了古代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體現了他們的藝術情趣和審美情操,反映了古代先民的聰明睿智。

序廳:廳內以文字的形式介紹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演變及海上商貿歷程,還以紀錄片的形式重現「南海一號」整體打撈的過程。

海上絲綢之路廳:該展區用文字、圖片、雕刻等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發展以及相關的經濟、政治制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在這裡,我們仿佛能感受到先人們駕駛着古船,在海上絲綢之路上,乘風破浪,把中華文明傳到世界各地的偉大壯舉,自豪感油然而生。

珍品文物展廳:該展廳的內部結構模仿古代造船龍骨的骨架而搭建。19個展櫃內,陳列着各式文物

場館特色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築特色鮮明,設計創意獨特,緊扣海的主題,體現了海洋文化與南方建築風格的柔美組合。立面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整體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鷗。建築擯棄傳統的梁架結構,把造船的龍骨結構和南方獨特的干欄式建築形式相結合,風格清新獨特,堪稱我國乃至世界上的地標式建築。整個建築使用層數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五個拱體包容了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及辦公區域,分區明晰。中間最大的橢圓體即是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園——「水晶宮」。右側兩拱為文物展示廳,主要展示「南海I號」打撈出水的文物,左側兩拱為辦公區域,科研、庫存、設備及後勤系統均在此區。

該館展覽主要由常設展覽、珍品展覽及臨時展覽組成。博物館主要分為三大展區八大展廳。

一號展區:下設三個展廳,分別為海上絲綢之路史展廳、珍品展廳和水下考古史展廳。海上絲綢之路史展區展出的是「南海I號」上打撈出水的相關文物,有瓷器、石雕、硃砂、木梳、銅環等。沿木製船梯往上進入珍品展廳,主要展出的是「南海I號」出水的保存相對完整、器型獨特精美,甚至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一些精品文物。水下考古史展廳則主要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的圖片展。

二號展區:下設陽江本土文物展廳和認識海洋展廳。認識海洋展廳則為大家了解海洋文化提供了一個平台。

三號展區:即為「水晶宮」。主要展出的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兩側主要擺放「南海I號」出水的精美陶瓷及宋代銅錢,上層是水下考古平台及「南海I號」整體打撈專題展。另外還有遊客互動區,觀眾可在多功能媒體廳觀看到「南海I號」整體打撈全程;在模擬航海體驗廳里,觀眾可以在模擬船頭上自行掌舵,體驗一番在大海上乘風破浪的驚險與刺激。

視頻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相關視頻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一號"
航拍中國第二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一艘破舊船改造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