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廖茶姑五媽廟

廖茶姑五媽廟
圖片來自xuite

廖茶姑五媽廟,是位於臺灣彰化縣二林鎮南光里的廖茶姑娘廟

目錄

主神

依廖茶姑五媽廟信徒在1996年的調查,廖茶生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雲林縣西螺鎮頂湳里人氏,在家排行第五,二十歲時嫁西螺歐家,二十五歲時即逝世。

據南光里長陳金龍表示:日治時期有一芳苑鄉的賣商人到雲林經商,因生意清淡,向西螺鎮茄苳仔廖茶姑廟地方祭拜,生意突然變得興旺,後他就取神位上的香灰回去。當此蚵商行經今二林鎮農會前,因路途勞累,就在現儒林路旁的一株莿桐樹下休息,不料在拿香菸時,口袋中香灰掉了出來,就此廖茶姑娘就附在莿桐樹上。因盛傳該株莿桐樹的枝葉能治療一般牲畜病及幫助幼兒收驚,靈驗廣為人知,南光里民並在莿桐樹上結上紅綵供人膜拜。

建廟

隨著儒林路拓寬,該株莿桐樹面臨被砍命運,才經由陳金龍父親陳六仔、及地理師施安平等人另覓得目前所在的廟址搭建一竹廟。戰後,以磚塊重建。以廖茶為主神還有南投縣魚池鄉廖茶姑廟、新竹縣竹北市廖茶先生媽廟草屯陳府將軍廟則以其作為配祀神。

此廟因在南光里建興街上,與南都酒家舊址毗鄰,附近過去酒家茶室林立,自然成為特種營業女子的精神寄託所在,每逢初一、十五,總會備水果、鮮花前來膜拜。

1996年,廖茶姑娘稱號改為「廖茶姑五媽」。

借貸

臺灣向廟宇神明求借貸以祈求發財的習俗,起源於石碇姑娘廟,日後最大規模的是竹山紫南宮

陳金龍回憶說,有一名賭漢身上沒錢,又羨慕在聲色場所揮金如土的富豪,就到廖茶姑娘案前發願,向廟公借錢,信誓旦旦地決心出外賺錢,發展成功回來將加倍奉還,廟公見他可憐就借給一點錢做路費,之後凡是缺錢急用的信徒都來求神,當時擔任爐主、負責保管香油錢的羅清風,就撥出一筆錢作為基金提供給信徒應急,規定只要向廖茶姑娘連擲三筊,即可以借到,但以新台幣一萬元為限,每年農曆七月廿七日廖茶姑娘誕辰要還。1994年報導時,發財金制度建立十年來,已近百餘名信徒借錢未還,讓廟方無法改建廟宇。至1998年,因已被信徒積欠二百多萬元,所以每人的借貸金改為六百元。2000年時,總計超過二百名信徒未還錢,形成二百多萬元的呆帳。樂透彩上路之後,吸引更多的信眾前往借錢,導致廖茶姑五媽廟呆帳累積到三百萬,因此決定不再開放借錢。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