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福運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福運故居是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關務署署長兼國定稅則委員會委員長張福運在天津的舊居,於1935年建造,坐落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科倫坡道(Colombo Road)(今和平區常德道2號),該建築目前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並作為天津五大道近代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現為馬克西姆法餐廳。

歷史

張福運故居所在地原為一片空地,1932年11月24日,張福運以「謙靜堂」名義從先農公司購得6.457畝空地並委託樂利工程司設計修建,該建築於1935年建造完畢。天津日占時期,該房產被日本人住用。1946年,該房產的房主更名為張福運的妻子,李鴻章的孫女李國秦的姓名。1947年,張福運和李國秦赴香港前將該建築的房地契交予多年的朋友林鴻賚辦理過戶贈與手續,所以產權證上更換成林鴻賚的名字,但林鴻賚當時已經在當時的天津英租界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今和平區大理道42號)已經購置了自己的房產,因此林鴻賚從未居住過該房產[1]。後來該房產又由普豐洋行出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清華大學校友聯誼會曾在張福運故居的院子中的草坪上舉辦過一次聯誼活動,當時,朱繼聖、楊天受等30餘位清華大學校友參加了活動。1952年,該房產交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房地產部門予以代管。1997年6月2日,位於常德道2號的這座建築以「林鴻賚舊宅」的名義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常德道2號這座建築的身世,民間還流傳着另外一種說法:這是宋子文孔祥熙的房產。這處房產建成於1935年,建成後不到兩年多的時間就遭遇了「七七事變」,日本人占領了這所房子。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當時的國民黨天津市委將這裡從日本人手裡面接收之後,即作為了軍政人員的辦公地點。1945年,天津市接受日本投降的指揮部就設在常德道2號,而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到天津,也都是居住在這所小樓。從1935年建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房屋的「主人」張福運一天也沒有居住過,一天也沒有出現過,這不得不使人產生懷疑。因此,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所房子應該是宋子文或孔祥熙在津的私人寓所,假借張福運之名而已。就宋子文與孔祥熙二人而言,民間認為從與天津本地的關係來看,孔祥熙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建築

張福運故居為二層混合結構西式樓房,占地4336.80平方米,建築面積1238.27平方米[2]。建築內部為小肋空心磚樓板,外立面為紅磚清水牆面。建築的南立面兩側為明廊,中間設有露台。明廊上設裝飾有鐵欄杆的陽台,屋頂為由挑梁支托的大挑檐筒瓦多坡屋頂,下面為水泥砂漿斷塊飾面的台基。建築正門的門庭地面鋪有彩色大理石,門庭兩側設有穿衣鏡和衣帽龕,正門門廳的入口處設有兩根水刷石飾面的圓柱,這兩根圓柱承托着梳形拱券井字格式筒頂。一樓的過道和各房間均為人字形地板,另外設有筒子板、三槽窗和鑲板木門。一樓個別房的間頂棚梁和小肋以菲律賓木板包鑲,房間內部各裝飾和鑲嵌有不同式樣的花飾,還設有不同風格的壁爐。一樓客廳的牆身設有四組雙柱雙梁的附牆西洋古典柱式。建築內二樓為帶陽台和衛生間的臥室,二樓的走廊地面鋪設有條形木地板,頂棚以線條和周邊花飾做修飾,其中有的房間頂部為小井字梁頂棚。牆壁裝飾有羅馬塔司乾式,壁柱。故居的門庭、走廊與各房間比例勻稱,尺度合宜,上面的裝飾物雕刻精緻,故居外部設有院落,院內花草茂盛,樹木成蔭。張福運故居是一所具有歐洲庭院式建築風格的別墅

視頻

張福運故居 相關視頻

孔祥熙接受採訪

參考文獻

  1. 游洋樓|林鴻賚 • 掩護中共地下黨員 ,搜狐,2018-12-22
  2. 張福運舊居,中工網,2017-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