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

圖片來自britannica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任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盟軍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

介紹

艾森豪威爾出生並成長於堪薩斯州阿比林縣一個德裔移民家庭。艾森豪威爾家族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比如他的母親就信仰耶和華見證人,不過艾森豪威爾本人是直到1952年才開始參與有組織性的教會。他於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在那之後與瑪米·杜德交往並結婚,婚後育有兩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其德裔身份被拒絕前往歐洲服役,被指派在本土軍營訓練一支坦克師部隊成員。在一戰結束後,他又被派往不同軍官麾下服役,並於1941年晉升准將。在二戰中期美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後,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策劃和監督盟軍在北非戰場火炬行動和在歐洲意大利南部戰場入侵西西里島,隨後更督策對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的推進(如諾曼底登陸)。二戰結束後,因其戰功顯赫而被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委任爲美國陸軍參謀長(1945-1948)、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1953),之後更被舉薦擔任為首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指揮官(1951-1952)[1]

1952年,六十二嵗的艾森豪威爾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身份參加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其參選意圖被認爲是試圖阻止其黨內競爭對手——即同為共和黨籍的參議員羅伯特·A·塔夫脫當選後推行孤立主義政策;塔夫脫因其並不希望戰後的美國再次陷入「對外糾葛」的泥潭而曾公開反對北約成立。艾森豪威爾在那次選舉以及接下來為爭取連任的1956年美國選舉都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連續兩次擊敗民主黨籍對手阿德萊·史蒂文森二世。艾森豪威爾任內的主要內政及外交目標是減少聯邦財政赤字問題和遏制蘇聯共產主義的蔓延。1953年於韓戰尾聲,他在面對似乎不打算妥協的中共軍方時曾揚言道;「...不排除使用核武器將是解決這次戰爭的手段之一」以威脅中共政府同意簽署韓戰和平協議。他在核威懾政策方面優先研發偏廉價的核武,同時也減少了對美國各陸軍師團的經費。在外交方面,他也延續了其前任總統哈里·杜魯門的政策,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以此簽署通過了國會提出的「福爾摩沙決議案」,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可以在其認為有必要時,派遣美軍台灣澎湖群島,協助中華民國政府防衛該地區。

艾森豪威爾政府曾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給予法國大量戰爭援助,助其擊退越共攻勢。而儅法國宣佈撤軍印度支那後,艾森豪威爾又對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國提供了龐大的財政援助。他也曾對於自己政府內部試圖在伊朗危地馬拉策劃軍事政變行動表態支持。然而有時因政治或道義的考量,他也並不是完全贊成同在北約的盟友們;比如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就同蘇聯共同譴責以色列聯合王國法國埃及的軍事行動,並在之後通過施加壓力迫使她們撤軍。同年,他也對於蘇聯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採用武力干涉表示譴責,但並沒有採取外交和或政治措施對蘇聯實施制裁。自蘇聯於1957年首度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艾森豪威爾隨即授權建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而這一決定直接影響了往後二十年的美蘇太空競賽。在他任期的最後時段發生1960年U-2擊墜事件,此事更使美蘇關係降到冷戰以來的低點。

艾森豪威爾在內政方面被認爲是溫和保守派,他在任內持續推行新政並擴大社會保障;同時暗中反對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在國內激烈的反共主張,通過行使行政權為麥卡錫主義時代的結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教育改革方面,他簽署並通過了1957年《民權法案》,該法案禁止學校實施種族隔離制度。同時援引《國防教育法》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科學教育。在他的兩屆任期內,除1958年的小幅衰退外,造就了美國經濟的空前繁榮。在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最後告別演說中,其表達了對美國維持規模巨大的軍事開支的危險性和擔憂,尤其是造成聯邦財政赤字開支以及政府與私營軍事製造商之間的特殊性關係(他將這種關係稱之為 "軍事工業綜合體")。在他卸任後,因其遊刃有餘的反共立場、在國內推動種族平等以及造就戰後首次經濟繁榮之類重大貢獻,故常被美國人民認爲是歷屆以來最優秀的幾位總統之一。

參考文獻

  1. Dwight D. Eisenhow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