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岳父(熊明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岳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岳父》中國當代作家熊明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岳父

綿延百里的幕埠山,巍巍南山是它的一條支脈。大冶南山頭革命紀念館就座落其中。周圍還有將軍亭、碑林,中心縣委金公祠舊址,將軍故居等,館前的紀念碑是那麼的高大而威嚴。

一個清明節,我和家人一道驅車前往這裡,從紀念館出來後,大家在一面紀念牆前停住了腳步,仔細觀看着刻在大理石上的革命烈士名單,突然小弟媳晚英說快看啊,鄭昌保,這是爺爺吧?公務員的大弟說,是啊,這就是我們的爺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是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是一片紅色的沃土,彭德懷等革命先輩在這裡生活戰鬥過,走出了余立金,馬龍,饒惠譚等開國將軍,威震大江南北,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十二軍就誕生在毛宕饒。

鄭昌保就出生在不遠處的一個小山坳里,灣子周圍是連片南竹,遠望,青瀾似海,陣風吹拂,連連竹葉,似少女舞擺着的青紗舞幔,飄逸舞動;近觀,一排排稀疏有序,層層疊疊,一根根輕盈細巧,四季常青。未曾出土先有節,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吹不折。

30年夏,作為大山里為數不多的讀書人,年輕帥氣的鄭昌保,毅然離開了已經懷孕的妻子參加了紅軍。不久他的孩子就出生了。一年多後,在攻戰三溪口的戰役中,紅軍戰士鄭昌保壯烈犧牲。幾年後,紅軍長征離開了這片大山。不久還鄉團就回來了,他們殘忍地將烈士的妻子賣到了山外的遠方。當時不到五歲的孩子看着五花大綁的母親,被幾名壯漢沿着村口的山路抬走了,他哭啊喊啊,跑呀爬呀,不知摔了多少跤,不知被好心的叔嬸抱回了多少次,累了困了。無望的他就真正的成了吃百家飯的孤兒了,這就是我的岳父。

幾年後抗日戰爭爆發,一隊日本兵進山了,大家都急忙跑去了深山躲藏,只有瘦弱生病,衣衫襤褸,滿臉污漬的岳父,一個人捲縮在爐膛邊,掃蕩的日本兵用大頭皮鞋踢了幾腳,又用雪亮的刺刀撥了幾下,見是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孩,沒啥價值,就離開了。岳父死裡逃生,逃過了一劫。

生活的艱難始終沒能磨滅岳父尋找母親心愿。十歲那年,他一人沿着當時母親離去的山路,下山了。一邊乞討,一邊尋找母親。天下這麼大,一個十來歲的小孩,怎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得到母親哦。冬天來了,饑寒交迫的岳父,沒辦法只好去了果城裡一個地主家放牛,艱難度日。

49年紅軍回來了,新中國誕生了。岳父也回到了家鄉。入農會,搞土改,積極工作。不久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大山裡的基層村幹部。灣子周圍只有山,沒有水田,旱地也很少,都是南竹,村民們世代以編竹筐為生。岳父為全村林業隊的編制,上區下縣,入戶登記審查,一字不識的他邊干邊學,刻苦努力,認真負責,配合相關部門領導,嚴格按規,毫無差錯地將全灣一百多戶村民,辦好了林業戶口。受到了上級領導和全體村民的一致好評。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的愛人園園出生了,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吃不飽的岳母沒有奶水,瘦弱的園園餓得嗷嗷直叫。分管全村錢糧的岳父不曾多拿一粒米回家。至今園的身體還是弱小不少。

不久政府號召開荒種糧,岳父立即帶領村民,背着乾糧,去邊遠山角開荒,栽紅苕,種玉米。為了防野豬,他總是去最遠的窩棚里守夜。辛勤的汗水換回了一筐筐紅苕和玉米,也換來了一張張村民的笑臉。 村口有一條小河,村民出行很不方便,特別是春雨季,曾多次發生過險情。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他多方求集資金,還親自帶領村民,開山石,挖基槽,請來彭石匠,花一個秋冬時間,修好了一座石拱橋。當時岳父對彭師傅說,這橋要做好些啊,我們以後可是要走汽車的呀,大家都笑他在說夢話呢。

岳父愛林如命,護林堅定。他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做為林業隊,竹木樹林就是我們的命根子。記得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吧,一些村民要將後山的一片杉樹砍伐賣錢,他拿着長柄開山斧,站在樹林邊,大聲說,不能砍,你們有林業部門的砍伐證嗎?絕不能濫砍濫伐。雙方毫不相讓,僵持了多半天,大家自覺理虧,只好作罷了。

又一次有個外地買籮筐的商人,挖了幾根竹筍,他說一顆竹筍就是一根南竹,這樣毀林,不行。堅持要按制度處罰。不料對方是個練武漢子,一下就將岳父打翻在地,傷筋動骨,據說還被點了穴位,躺在床上診治了很長時間。

就算是家裡人想吃竹筍,他也不讓。園說記得有一次,弟妹們太饞了,想吃竹筍,就在父親去公社開會沒在家時,就在屋後偷偷挖了一根回來,弟妹們吃得好開心哦,接着她囑咐大家對父親只能說是吃蘿蔔。沒想到第二天晚上大家一起吃飯時,父親也在場,幾歲的二弟就說要吃白蘿蔔,父親說大春天的哪裡有蘿蔔呀,二弟說有,要吃昨天一樣的白蘿蔔。穿幫了,父親當場就發火了,順手就給了我一個耳光,這是我記得的唯一一次挨打吧。

園接着說父親對子女是關愛的。也就是那年冬天吧,他去縣裡開會,特意帶上了十多歲的我,說是要讓我去縣城見見世面,會前還特地到位於黃獅海的工農兵照相館,一起照了一張像。這是我的第一張照片,也是父親的第一張照片。很多年後他還常對着這張照片,講述帶女兒逛街照相的溫馨和全縣三級幹部會的盛況。總是那麼的幸福和得意。

園又說,我姐妹弟弟一共九個,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大山環境下,父親要求個個都要讀書。記得村里人常對父親說,孩子都這麼大了,還去花錢讀書,有屁用呀,只有籮筐挑穀米,沒見籮筐挑書筆的,還是在家剁蔑刀好吶。父親總是微微一笑作答。私下裡他總是對弟妹們說我那個年代是沒辦法讀書,你們一定要讀好書哦。山里學校就在灣子裡,其實就是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帶二十多個不同年級的小孩,在一間簡陋的民房裡認字寫字。而且到四年級後就必須要去幾十里外的公社中心學校才能繼續上學。山里娃讀書真的是太難了啊。由於下山的讀書娃太少,山路安全和讀書意願等原因,所以我和弟妹們只有大弟一人堅持讀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學。但讀書的作用,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真的是作用巨大,體會太深了哦。 我真正認識岳父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全國開展消滅癩莉頭活動,政府部門組織實施。我作為一名派村工作隊員,與主要村幹部的岳父有了直接的接觸。記得第一次是在村委會的會議上見到他,只見他個子不高,廋小身材,面部愣角分明,他首先介紹了會議的主要內容和相關安排,三言兩語,話不多但洪亮果斷。接着我說,這個病學名叫頭癬,是一種傳染病,要消滅它就必須將所有病人一起治,滅掉根源。否則就談不上消滅。雖說是國家出資金,不要個人一分錢,由於治療這個病的措施除吃藥搽藥外,必須先將病人的頭髮剃光,這對於大姑娘小媳婦來說確實難度不小,鄉里要求村幹部要加強領導,全力做好工作。接着大家發言,都說這是好事,一定要全力做好。散會後,中飯時間快到了,我正不知如何是好,沒想到他主動輕聲對我說,我們這裡山高路遠,吃飯不便,就隨我一起去家裡吃吧。沒想到他還這麼細心。一會到家了,他從火爐上面的烘架里取下一掛黑乎乎的東西,說是烘臘肉。交給了園的母親,只見她熟練地用溫水洗乾淨,再放進鍋里用水煮半小時,取出來,切成不厚不薄的大塊,放碗裡裝好,再放鍋里清蒸半小時,從頭至尾沒加任何調料。由於我早就知道山上的烘臘肉,因為我有兩個初中同學也是山上人,常帶這個去學校吃,我只遠遠的聞到過香味,不曾近距離看過,更沒有親口嘗過。一會兒,大家吃飯了,由於園的弟妹較多,圍了一大桌子。上面擺滿了青菜乾菜醃菜等,最後上來的是一碗烘臘肉,早就香氣四溢了,我急忙細看,見肉根本就不黑,微黃色里透着紅亮,油光欲滴。夾起來一閃一閃的,咬一口,不軟不硬,肥而不膩,瘦不塞牙。一股自然的肉香,還有一點淡淡的百草煙香,留在口中久久不願離去,是那麼的清純。不知不覺大半碗肉就進入了我的口中。環顧四周,大家都放下了碗筷,看着我,只見最小的妹妹紅紅,歪着個小腦袋,瞪着一雙園園的大眼睛,直視着我說,大哥哥,好吃嗎?我一下子好像從睡夢中驚醒了,滿臉羞紅,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可能是我太餓了?也許是這個肉太好吃了,還也許是我饞想這個烘臘肉太久了吧?總之這一幕,這個味,至今沒忘。飯後我又去村委會與村里叫柱子的對接了具體宣傳,登記等工作,就下山回單位了。一周後我再次上山,和岳父一起對幾個釘子戶,一戶戶上門,一個個說服,當時就有一個叫梅的姑娘,和園差不多大吧,我們上門數十次,被拒,被推,被罵多次,硬是被我們的誠意和耐心所感動,做通了工作。一個月後我們勝利完成了任務,還受到了上級的嘉獎。

八十年代初,我正式進入到了這個家庭。由於家裡弟妹多,讀書小孩多,生活壓力自然很大。還有村里事多繁雜。要內外兼顧,真的是太忙太難了。我每次去家裡時,早晨總會被屋外的破竹聲所喚醒。晚上半夜口渴,起來喝水時,還常見堂屋昏暗的油燈下,有一個劈蔑人的身影。就連談話聊天,他也是邊做邊說,很少見他有單獨閒座的時候。他總喜歡和我談他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的打算,說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改善村民的下山路。每年秋冬季,他總要和村民一道對下山的路進行維護和修繕。平時下山開會辦事也不忘為修路的事上下奔走。九十年代中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盡全鄉之力,經過一個冬天的開山搬石,艱苦奮鬥,一條盤山公路勝利通車了,世紀初,土路硬化,一條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岳父當年修橋時說的,石拱橋要走汽車的夢話,如今變成了現實。

再後來,岳父年齡大了,退休了,隨弟妹們一起進城了,我們見面也更多了,他總是和我講起他童年的磨難,少年的艱辛。解放後工作的自豪,成就感滿滿。2020年,岳父九十歲生日那天,大部分家人齊聚在一家大酒店。兩位老人看到九位子女個個都成家立業,和諧幸福,事業有成。大家有的來自北京上海,蘇州武漢,黃石陽新,大冶黃梅等。有公務員,國防科工人員,企業白領,工程師,畫家教練,教師醫生等。父母親是那麼的幸福和滿足。

去年九十多歲的岳父因病去世,黨沒有忘記這位在基層勤奮努力,認真負責,工作了一輩子的烈士後代。當地政府,市有關領導和全國各地的家人們,都來到了他的家鄉為老人家送行。我的岳父走了,但他的高尚品格將永遠留存! [1]

作者簡介

熊明順,從事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曾多次被單位評為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宣傳工作者,現退休在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