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中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中都是中國明朝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明廷在今安徽省鳳陽縣營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是後來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年)改建南京宮闕和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建造北京宮闕的模式標本。明中都在城市規劃、都城建築和石雕藝術方面居於承前啟後的地位[1]。公布文號:[1982] 號,公布批次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軍北伐,占領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對南京、關中、洛陽開封和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認為南京離中原太遠,難於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詔選擇在濠州(臨濠府)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中都的營建工程由李善長主持,洪武三年(1370年)動土啟造,開始營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牆和基礎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夯土築成,但未包磚。由於中都營建工程浩大,工匠發起鬥爭。明太祖被迫在當年四月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計劃。停止營建宮殿。此後從洪武八年十月改建皇陵及附屬建築,洪武二十六年修築外城城門,至三十年(1397年)中都營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罷建中都後,中都未用作京師,逐漸荒廢。明末農民戰爭、清代改建和1950-1975年的大規模拆城取磚、毀城耕田,均使中都城破壞嚴重,目前僅存部分皇城城牆、城門、鼓樓台基和皇陵石雕遺址[2]

名稱

明中都所在地古為塗山氏之國,戰國時為楚國淮南郡,秦時屬九江郡,西漢時先後屬淮南國和九江郡。東漢為鍾離侯國。晉為淮南郡,南北朝時屬劉宋南兗州、北徐州北齊西楚州。隋唐時期先後交替改為濠州和鍾離郡。五代時屬南唐定遠軍,北宋為濠州,元朝置濠州安撫司,後升為濠州路、臨濠府。

中都城址設於臨濠縣境內,元朝為鍾離縣,為濠州州治。明太祖吳元年升為臨濠府,置臨濠行大都督府。洪武二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定為中都,臨濠行大都督府改為中立行大都督府。洪武三年十一月,改中立府為臨淮府。洪武七年八月以城在鳳凰山之陽,故改名為(中都)鳳陽府,並析臨淮縣之太平、清洛、廣德、永豐四鄉,置鳳陽縣。洪武七年九月改中立行大都督府為鳳陽行大都督府。

布局

明中都自內向外由皇城(相當於南北京宮城)、禁垣(相當於南北京皇城)、中都城三部分組成。城南為圜丘(天壇)和皇陵,城北為方丘(地壇)。

視頻

明中都 相關視頻

明中都考古遺址公園
實拍:明中都,明朝三大都朝之一,在朱元璋的老家

參考文獻

  1. 明中都遺址:未來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09-25
  2. 明中都皇陵石刻,新浪博客,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