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劍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劍農

李劍農

(1880年6月10日-1963年12月14日)又名劍龍,號德生,生於湖南省邵陽縣灘頭磚屋村(今屬隆回縣),中國歷史學家。[1][2]

生平

1880年6月10日(光緒六年五月初三日),李劍農生於邵陽縣灘頭磚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讀私塾,稍長便進入邵陽縣設書院學習。當時的學官不學無術,又向學生勒索額外的供獻,引發學生憤恨。李劍農和同學們圍繞「儒卿」二字湊成一副對聯諷刺學官:「不是個人,裝出雷公模樣,缺少三分面目;活象條卵,專打銀子主意,全無半點良心。」[1][2]

1904年春,李劍農入湖南中路師範學堂史地科學習,專攻歷史。1906年,由同學曾廣瑊介紹,參加中國同盟會。1908年,自該校畢業,留校任教。[1][2]

1910年,李劍農到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留學期間,參加中國同盟會的各項活動,和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人接近。1911年秋,武昌起義爆發,李劍農放棄學業,回中國參加革命。他從傳聞和報導中「擇其確實可徵信者,備記始末」,編為《武漢革命始末記》,於武昌起義後40天在上海的《民國日報》發表。[1][2]

1912年初,袁世凱孫中山之後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時,李劍農在武漢《民國日報》任新聞編輯,寫文章維護共和,抨擊軍閥。由於該報支持武力討袁,1913年6月24日,該報館遭到查封,編輯曾毅周覽楊端六成希禹被捕。李劍農在1914年7月離開中國赴英國,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旁聽並自由開展研究。留學英國的三年內,他在各國圖書館廣泛閱讀歐美各國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治史、憲法史等方面着作。英國議會政治及聯邦制對他產生很深影響。1916年夏,李劍農自英國回國。他拒絕了親友讓其做官的願望,拒絕了湖南政客讓他當湖南省政府秘書的邀請,拒絕了到北京大學當教授的邀請。他決心彷照英國聯邦制,在中國實現聯省自治,達到國家統一。[1][2]

1917年初,李劍農任上海《中華新報》編輯員,專門撰寫政論,抨擊軍閥,鼓吹改良政治。不久,李劍農同周鯁生楊端六王世傑等人創辦政治雜誌《太平洋》,李劍農自任編纂主任,鼓吹聯省自治。他寫的首篇文章是《調和之本義》,希望自理論上說明調和國內各派政治力量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他又連續發表《地方制之終極目的》、《民國統一問題》等4篇政論文章,闡述軍閥割據的弊端,希望國家統一。聯省自治的主張一經提出,迎合了人民的要求,各省軍閥為保存地盤也多口頭稱讚,聯省自治的聲浪一度遍及全中國。[1]

1919年8月至1922年秋,李劍農任漢口明德大學教授,其間受湖南軍閥趙恆惕的特聘,和王通廷等人起草《湖南省憲法》。1922年12月,李劍農任湖南省務院長兼教育司司長。1924年11月,由於聯省自治在中國行不通,與趙恆惕政見分歧而辭職,轉而研究中國歷史。[1][2]

1925年,李劍農和彭一湖長沙創辦以不介入政爭為宗旨的晨光學校,不到兩年,該校因受黨派之爭的影響而停辦。1925年,李劍農又被任命為湖南大學籌備主任。1927年夏初,李劍農再度赴上海,任太平洋書店編譯主任。除了編輯書刊外,李劍農還研究戊戌變法以來政治史。1928年3月,李劍農以筆名「半粟」出版《中山出世後中國六十年大事記》。1930年,寫成《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一書,由太平洋書店出版社出版(後來李劍農刪去導論和最後一章,改名《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他還曾寫《蘇俄的東方政策》等書。[1][2]

1930年秋,李劍農受聘於武漢大學講授中國近代政治史課程。不久,李劍農出任武漢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兼史學系主任。因教學需要,李劍農編《政治學概論》和《中國經濟史》,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2]

1938年,日軍入侵湖北,武漢大學遷往四川樂山,李劍農則回家鄉。在家鄉期間,為紀念蔡鍔護國之功,李劍農與門人在隆回桃花坪倡辦松坡中學(今隆回一中),並被推選為董事長。後來,他又和岳森石醉六等人發起編印《蔡松坡先生遺集》,他為該書作序。同時,他募資在邵陽城創辦松坡圖書館(後來成為湖南省三大圖書館之一),並捐贈許多圖書。[1][2]

1940年夏到1945年冬,李劍農在藍田(後遷漵浦)的國立師範學院任教。1946年,借聘到湖南大學任教。1947年後,到武漢大學任教。因教學需要,李劍農整理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歷程,編為講義印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彭雨新教授協助編輯,分成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經濟史稿三冊出版。在武漢大學期間,李劍農還編有《明清史講稿》21講。[1][2]

1949年,李劍農回邵陽參與湖南自救運動。1950年7月,李劍農被聘為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不久回到武漢大學任教。1954年起,李劍農出任全國政協委員。1954年,雙目失明。[1][2]

1963年12月14日,李劍農在武漢病逝,享年83歲。[1][2]

教育著作

1938年,日寇入侵湖北,武漢大學被迫遷往四川,李劍農遂轉回老家灘頭鎮,居留期間,走親訪友,考察家鄉的文化教育情況。目睹家鄉文化教育落後,鄉親們大部分是睜眼瞎,青年學子求學艱難。為了「培養抗戰救國人才」,紀念蔡鍔(邵陽人,字松坡)維護共和國的功勳,他與門人創辦松坡中學(現隆回一中),並被推舉為董事長。同時,他還發起編印《蔡松坡先生遺集》,募資在邵陽創辦松坡圖書館,並為圖書館捐贈了不少書籍。

1940年至1946年,李劍農執教於國立師範學院,後借聘於湖南大學。1947年重返武漢大學執教。他根據長期的研究積累和教學實踐,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變化作了系統的研究,編成《中國古代經濟史》講義並印刷發行。解放後,他的《中國古代經濟史》講義分做《先秦兩漢經濟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宋元明清經濟史》三冊出版,該書力圖闡明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為以後我國研究政治經濟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劍農畢生刻苦學習,精心研究,成果卓著;他追求真理,尋找救國道路,拒絕參加各種反動活動。解放前夕,他回到邵陽,在各界人士的集會上慷慨陳辭,主張和平解放。1950年7月,他受聘為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1954年,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開始學做一個無產階級的信徒。」在武漢大學從事明清史的教學,編有《明清史講稿》,對明朝初年到鴉片戰爭前夕,近五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作了概括而精闢的敘述。1954年,《明清史講稿》尚未修改付印,李劍農即雙目失明,1963年12月14日,因患動脈粥樣硬化症,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3歲。

着作

  • 《武漢革命始末記》
  • 《中山出世後中國六十年大事記》
  • 《蘇俄的東方政策》
  • 《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
    • 《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
  •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 《政治學概論》
  • 《中國經濟史稿》
    • 《先秦兩漢經濟史稿》、《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宋元明經濟史稿》
  • 《明清史講稿》[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