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友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友仁
林友仁
英文名 YouRen Lin
出生 1938年8月11日
上海
逝世 2013年10月12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台灣
職業 古琴家、音樂理論家、教授
知名作品 《廣陵琴韻(七)》
《中天真味》
《琴韻簫聲弄流水》等。

林友仁

男,漢族(1938年8月1日1 - 2013年10月12日),上海人(祖籍台灣)。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1956年開始習琴,受蒙於金陵派琴家夏一峰,1958年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學習,師承劉少椿衛仲樂劉景韶等先生。其後一直任職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其演奏風格渾樸自然,韻味醇厚,意境悠遠。著有《二十世紀古琴文論目錄》(合著),發表了《琴樂考古構想》《二十世紀東西文化衝突與交融中的中國古琴藝術》等論文,錄製有《中天真味》《廣陵琴韻(七)》《琴韻簫聲弄流水》等多張個人專輯。

人物簡介

林友仁先生,中國當代著名古琴大家、國家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祖籍台灣,1938年出生於上海,定居於南京。於2013年10月12日晚九時四十分與世長辭,享年75歲。

林友仁先生於1956年開始習琴,啟蒙於金陵派琴家夏一峰,師承廣陵派劉少椿,在國樂大師衛仲樂指導下,於196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其間,他還曾先後受學於梅庵派琴家劉景韶、川派琴家顧梅羹沈草農等先生。數十年來,他一直任職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古琴的研究與教學等方面都頗有心得,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特徵等方面見地尤為深入。

林先生是現今為數已非常稀少的、很能代表中國琴樂之氣質、神韻與人文精神的傳統琴家之一。其演奏風格渾樸自然、韻味醇厚、意境悠遠。其教學方法,別稱「松—鍾功」,既獨樹一幟,又繼承傳統精神,使學生從習琴之始就回歸自性修養,舒展心靈、緩解壓力,充分領悟琴道的內涵與意境,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與充實,極為難得。

他曾錄製了《MUSIC FOR THE QIN ZITHERLIN YOU REN》(英國Nimbus公司)、《中天真味》(台灣風潮公司)、《廣陵琴韻(七)(香港雨果公司)、《琴韻蕭聲弄流水》(中唱上海公司)等多張個人專輯。

藝術特色

林友仁,古琴家、音樂理論家,林有仁先生於1956年開始習琴,啟蒙於金陵派琴家夏一峰,師承廣陵派劉少椿,在國樂大師衛仲樂指導下,於196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其間,他還曾先後受學於梅庵派琴家劉景韶、川派琴家顧梅羹沈草農等先生。數十年來,他一直任職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古琴的研究與教學等方面都頗有心得,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特徵等方面見地尤為深入。

林先生是現今代為數已非常稀少的、很能代表中國琴樂之氣質、神韻與人文精神的傳統琴家之一。其演奏風格渾樸自然、韻味醇厚、意境悠遠。其教學方法,別稱「松—鍾功」,既獨樹一幟,又繼承傳統精神,使學生從習琴之始就回歸自性修養,舒展心靈、緩解壓力,充分領悟琴道的內涵與意境,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與充實,極為難得。

他曾錄製了MUSIC FOR THE QIN ZITHER(英國Nimbus公司)(中唱上海公司的版本為《雪夜聞鍾》)、《中有真味》(台灣風潮公司)、《廣陵琴韻(七)》(香港雨果公司)、《琴韻蕭聲弄流水》(中唱上海公司)等多張個人專輯。

知識與賞析

古琴曲《普庵咒》,又名《普安咒》或《釋談章》,早見於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公元1592)。據明代《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斯曲即普庵禪師之咒語,後人以律調擬之也。」古代曾有普庵禪師,也可能是此曲的作者。根據琴譜旁的梵文字母的漢字譯音來看,像是幫助學習梵文發音的曲調。全曲分:佛頭、起咒、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佛尾六部分。曲調雅暢清逸,

普庵禪師(1115~1169),為南宋偏安時期的傑出僧人,黃龍法忠禪師之法嗣,是禪宗臨濟法脈第十三代祖師。師二十七歲落髮,禪定之餘,閱讀《華嚴經》論,一日大悟,親契華嚴境界。爾後慕名而求訪者甚眾,師隨宜說法,普度有緣,或「書偈」,或「折草治病」,或「伐怪木」、「祈雨」、「毀淫祠」、「袪災除病」之靈驗甚多。普庵禪師精於梵文,曾以梵文拼音為咒,人稱之為《普庵咒》。因其具有「普安十方,安定叢林」的神力,逢朔望必誦於寺院。明萬曆年間(約公元1600)株宏禪師將之編入《諸經日誦》。清道光初刻印《禪門日誦》亦有刊載。 《普庵咒》的結構嚴謹,易於記誦。流暢的音聲,規整的節奏,不但人聲誦唱動聽,也使它較易於納入曲藝器樂之中。

《普庵咒》之譜於琴上非常普遍,從明朝萬曆至民初共有四十多部古琴譜集刊載。由於有些琴譜或題為《釋談章》,或題為《普庵咒》,而譜式也各有差異。大部分琴譜集的《釋談章》或《普庵咒》皆源於普庵禪師咒語,是能伴配辭咒的琴歌。在近四百年的傳習過程中,由歷代琴人或加工,或縮減,或變奏,因而演變成今日三種普庵咒琴曲:可配以辭咒誦唱的二十一段《釋談章》;可配以辭咒誦唱的十三段《普庵咒》;以及純器樂化的琴曲《普庵咒》。 《普庵咒》是由許多單音參差組合,構成一個自然的旋律,猶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進入清淨空靈的境界,並能與普庵禪師有求必應的菩薩精神感應道交。相傳這一神咒可消災解厄,令蟲、鼠、蚊、蟻遠離,凶神惡煞走避,常予持誦可「普安十方」、「安定叢林」、「驅除蟲蟻」、「蚊蚋不生」。 佛教講經說法,以法語渡迷津。持頌咒語即真言,其聲波向外可通達佛菩薩,向內丹田發動氣脈共振可延年益壽。

宇宙能源有共通頻率,聲音有共通音波,能接上這共通的頻率與音波,可發無量光,可超越時空互通訊息。無始以來,佛菩薩傳授的真言咒語,能以心印心,就在於能接通電波。這是現代人的一種解說。 純器樂化的琴曲《普庵咒》,節奏平穩,使用了較多的撮音,幫助音樂造成了古剎聞禪、莊嚴肅穆的氣氛。曲式上不同於一般琴曲,有些類似於絲竹曲中曲牌聯結的形式。結構上*突出的特點是,除首段的引起之外,每段的後半段都出現了完全相同的曲調,聽起來迴環反覆連綿不絕。

《天琴閣琴譜》說:「其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靜,可謂平調中第*操也。」雖然沒有了念誦的咒音,但是我們聆聽之時,依然能夠感覺到一股安定的力量,曲調既祥和又莊嚴,似「朝露暗潤花瓣,曉風低拂柳梢」,令人心靜如水,有一種化戾氣為柔和的慈悲。

佛教音樂所特有的宗教氣氛,古雅、清淨、莊嚴、肅穆,曲調優美且深沉,能使人沉浸於光明祥瑞、清淨安寧、莊嚴肅穆的情感之中,收攝浮躁渙散的心神,從而引發出潛移默化的宗教體驗。誠如《醒心琴譜》所言:「其音節清靜平和,自然安穩,為靜慮滌心之妙曲。」[1]

視頻

林友仁古琴演奏《普庵咒》——古琴札記

參考文獻

  1. 林友仁先生古琴演奏欣賞    齊魯網 /培訓精品 /知識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