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少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少椿
劉少椿
英文名 SHaoCHun Liu
出生 (1901-10-16)1901年10月16日
陝西富平
逝世 1971年11月20日(1971-11-20)(70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劉紹,字少椿,號德一
職業 現代古琴家、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
知名作品 《樵歌》
《平沙落雁》
《山居吟》
《梅花三弄》
《梧葉舞秋風》等。

劉少椿

(1901年-1971年),名紹,字少椿,號德一。我國現代古琴家,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現代廣陵琴派的集大成者。陝西省富平縣北陵堡人。 幼讀私塾,年少經商,1914年隨父劉茂椿南下揚州學習作生意,足跡遍於大江南北,後逢天下大亂,畢號停業,浮財盡散於舊人。 1928年從孫紹陶習琴,前後約三年。琴風厚重沉穩、跌宕大度,右手下指剛健,左手吟猱細膩圓滿,弘揚了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的廣陵琴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廣陵琴派審美韻味。因善奏《樵歌》,又被稱為"劉樵歌"。如今留存的《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墨子悲絲》等音響資料,收於龍音製作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的《劉少椿古琴藝術》。著有《廣陵琴學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廣陵琴派的重要資料。除古琴外,愛好崑曲書法繪畫、竹雕、武術道家養生等

生平簡介

1901年10月16日1901年劉少椿生於陝西省富平北陵堡的一個鹽商家庭。十五歲時隨其父至江西南昌食鹽生意,其時經常來往於江西南昌江蘇揚州兩地。1915年,劉家定居揚州,開"裕隆泉鹽號"謀生。

1928年,劉少椿拜廣陵琴派第九代傳人孫紹陶為師學習古琴,開始了他的古琴藝術生涯。後來,他又邀請孫紹陶到自己家中擔任家庭教師,為自己的兒女補習古文,自己則繼續從師學琴,為時約三年之久。除認真鑽研古琴藝術外,劉少椿還愛好崑曲,其他如書法繪畫竹雕武術等等,他無不潛心鑽研。拳友劉襄谷,畫友吳笠仙金建吾,曲(崑曲)友潘嘯岩徐仲山江石溪吳白陶,琴友張子謙高治平史蔭美翟筱坡胡斗東等都與他交往甚密。

1936年6月底,剛剛學琴不久的劉少椿赴蘇州參加今虞琴社第五次月集,獻奏《樵歌》一曲,贏得在場琴界同行的一片讚嘆之聲,也讓今虞琴社的創建人之一、古琴活動家查阜西先生終身難忘,從此,"劉樵歌"的美譽就響徹了大江南北。少椿先生與今虞琴社的交遊從此綿延。

1937年,任鎮江省立師範附小的圖書管理員,以補家用。

1942年之後,歷任南通裕華鹽業公司職員、國民政府南京民航局主任、江西26臨教院軍需官等職。

1949年5月,劉少椿返回揚州

1950年代中期,劉少椿先後打譜了《酒狂》《瀟湘水雲》《秋月照茅亭》等琴曲。

1955年6月,劉少椿應同門張子謙先生邀請,由揚州上海參加今虞琴社活動並與今虞琴社的琴友在南京會晤。由査阜西等三人組成的採訪小組在南京採錄了劉少椿彈奏的琴曲,劉少椿亦因此留在南京

1956年,劉少椿欣然應邀去南京查阜西先生等組織的全國琴人採訪錄製廣陵琴派名曲。後由張正吟先生策劃,留在南京,在南京樂社為青少年傳授古琴,每月付以微薄酬金,聊以補貼生活。

1958年,經南京藝術學院民樂教授甘濤先生介紹,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時有梅曰強林友仁張正吟鄧文權龔一李長白施世珍王剛強周靜梅和劉少椿最喜愛的小女兒劉薇等人得其傳授。

1963年,劉少椿返回揚州,同時受聘為江蘇文史館館員。

1971年10月,劉少椿在揚州逝世,享年70歲。

藝術成就

劉少椿為人淡泊,不善交際,但愛琴如痴。他屢次因沉醉於琴,不理業務,導致生意虧損,而遭到父親的訓斥。抗日戰爭時期,他躲避戰亂時,不攜他物,唯抱琴一張,被親友譏為「琴痴」。但也就是因為這種對琴的痴愛,使他成為一代宗師。

劉少椿師承廣陵名家孫紹陶, 忠實繼承了廣陵派之神韻。其琴風典雅古樸、精製細膩、清靜流暢、淡泊高潔,是現代廣陵正宗之代表。

劉少椿善長《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絲》《山居吟》《龍翔操》等琴曲。其中尤以《平沙落雁》《樵歌》為代表。他的《平沙落雁》清靜淡泊,細膩流暢,是《平沙》中的經典。而他的《樵歌》,古逸而瀟灑,可謂爐火純青。

劉少椿的古琴演奏專輯有《劉少椿古琴藝術紀念專輯》《廣陵琴韻:劉少椿》。其中收錄琴曲主要包括:《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絲》《山居吟》《龍翔操》《酒狂》《梧葉舞秋風》《良宵引》

劉少椿培養了一批琴界人才,包括其女劉薇,以及梅曰強林友仁等。其中承其家學的劉薇心臟病早故。劉少椿因悲傷過度,不久辭世。而梅曰強成為劉少椿琴風最忠實的繼承者。

藝術境界

劉少椿深得廣陵琴派的真髓,他將古琴作為修身養性之器,因此注重的是對於道德修養和藝術境界的雙重追求,強調的是借操琴所獲得的超越現實之上的精神解脫和逍遙境界。劉少椿的弟子、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林友仁回憶說,劉少椿操琴時聚精會神,當時如有人來訪,他是來也不迎,走也不送,真可以說是旁若無人了;劉少椿一生中曾兩次處於顛沛流離、艱難困苦之中,但他無論是飢是飽,是寒是暖,依舊終日操琴,而且始終是「神鮮意閒,視專思靜」。戰爭時期,劉少椿曾回下鄉避難不帶其它物品,惟抱古琴一張而被親友們譏為「琴痴」。劉少椿心無濁俗,指無炎囂,出音清亮圓潤,清淡則若煙雲出岫,勁疾則若飛瀑流泉;使每曲都竭盡刻畫,以期通情達理,自然暢達。他的操琴風格深沉寧靜,細膩含蓄;其彈奏指法,博採南北各家之長,對於難掌握的自由跌宕節奏,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劉少椿不但畢生痴迷着古琴藝術,而且也一直追求和實踐着中國琴學中蘊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學理念。

視頻

【心靈綠洲】劉少椿 《樵歌》 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