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姓名 林培張
別名 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號芷庭
出生年 1864
死亡年 1941
官宦經歷 清季諸生
出版作品 不詳

林培張(1864~1941),字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號芷庭,嘉義縣人[1]。清季諸生,曾入羅山書院就讀,為進士林啟東之弟。大正初,移居臺中,任職臺灣新聞社漢文部編輯,署其廬曰「寄廬」。

生平

林氏學詩,上溯魏晉,旁及白香山、庾肩吾諸家,最後則去其依傍,獨闢蹊徑。楊近樗謂其作品「善於傳神描景,詞無泛設,真情流露」,在漢詩壇頗為活躍,曾入「羅山吟社」、「南社」、「嘉社」、「網珊吟社」、「樸雅吟社」,並多次受邀為詞宗。與施梅樵蔡梓舟傅鶴亭楊近樗為莫逆交,施梅樵曾於林氏七十歲壽誕發起賀壽徵詩活動,並於其逝世後,選編詩稿三百首,原擬於昭和十八年(1943)冬付梓,因時局緊迫而擱置。1958年詩人節始以油印本發行,前有施梅樵、楊近樗、傅錫祺、蔡梓舟序文,陳子敏等十二人題詞。2001年6月,龍文出版社根據施梅樵選編本影印出版。茲以龍文版《寄廬遺稿》為底本,參考《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誌》、《鷗社藝苑》、《詩報》等報刊合集編校。(余美玲撰)


七言絕句

諸羅感舊雜詠得十七絕句寄呈賴惠川
北香湖畔舊曾過[2],四十餘年一剎那。此日重臨陳跡杳[3],可憐橋下落花多。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寄廬遺稿》。北香湖位於嘉義市北方近郊,即清領時期諸羅八景中的「北香秋荷」,但在清領後期淤塞嚴重,日治以後逐漸消失。林培張以其所見,感嘆四十年的光陰有如一瞬。早年曾經遊歷的北香湖已然消失,只能看到乾枯的湖底,散佈湖邊樹木的落花。詩人以此比擬嘉義地區進入日治時期的變化,原本眾多的風雅文士不敵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凋零,就像北香湖一樣日益消逝。

【延伸閱讀】
1. 陳夢林〈北香湖〉,《全臺詩》第壹冊。
2. 李欽文〈九日遊北香湖觀荷〉,《全臺詩》第貳冊。

七言律詩

羅山書院
離離原草綠成茵,甄別[4]人材事總塵。代謝[5]已虛山長[6]席,筵空[7]誰省宰官[8]親。春風秋月憑往來,衰柳寒禽自主賓[9]。我向諸羅數遺跡,蚍蜉身世劇翻新[10]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寄廬遺稿》。羅山書院原為地方人士集資興辦之書院,至咸豐5年(1855)9月始獲得官方補助,由官府延師講學,成為嘉義縣儒學的附屬書院。故址在南門邊,日治時期改建為嘉義小學校,戰後改為民族國小。此詩藉景生情,感嘆日治時期漢學之衰頹,過去甄選、培育人才的書院,在改隸之後,官方不再延師授學。書院中只見乾枯的草木與寄居的禽鳥,更顯衰敗之相。緣此,更加感嘆自己已成為日本統治下的被殖者,有如蟻螻般無足輕重。

【延伸閱讀】
1. 賴惠川〈步諸羅懷古韻〉,《悶紅小草》。
2. 陳韻絃〈諸羅秋望〉,《鷗社藝苑三集》。

註釋

  1. 參考《寄廬遺稿》序文,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
  2. 過:音ㄍㄨㄛ,拜訪。
  3. 杳,音ㄧㄠˇ,消失不見。
  4. 甄別:甄選辨別。
  5. 代謝:新時代取代舊時代,指乙未割臺。
  6. 山長:清領時期對於儒學書院院長的稱呼。
  7. 筵空:教席空缺。指乙未割臺後,羅山書院不再有教師。
  8. 宰官:地方長官。
  9. 衰柳寒禽自主賓:形容羅山書院已無人跡,唯有種植當地的柳樹做為主人,而禽鳥客居其中。
  10. 蚍蜉身世劇翻新:蚍,音ㄆㄧˇ。蚍蜉,螞蟻之一種,詩人以此自比渺小。劇,快速。翻新,產生巨大的變化。藉由嘉義市內留下的清領時期遺跡,詩人了解到自己地位渺小,以及受日本殖民統治的現實情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