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時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時益
林時益

原圖鏈接歷史的天空


籍貫 江西南昌
字號 字確齋
出生 1618年
江西南昌
逝世 1678年
江西南昌
著作

《冠石詩集》五卷、《和確齋文集》

林時益(1618年-1678年)本姓議霶作霖清初為避禍變姓名,改姓,更名時益,更字確齋江西南昌人,寄籍寧都祖籍直隸鳳陽明朝宗室,為寧王朱權之八世孫。與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謀居處。後隨士望遷家寧都。僑居十餘年,與魏氏兄弟相講習,稱「易堂九子」。工書,喜為詩,晚好禪悅。著有《冠石詩集》五卷、《和確齋文集》。

林時益(1617-1678)字確齋。原籍南昌,後入寧都籍。明宗室益王后裔,原姓朱,名議 ,字作霖,人稱朱中尉。父統 為明崇禎十年進士,曾任江夏知縣,為人超邁,敢言成敗。時益自小聰慧,七歲待客,常與萬元吉對奕,每站於凳上,旁若無人,揮子攻殺。萬公贊其:「非凡兒也。」其父為戒防其驕傲,小時以「蠢」字之。及長,師事歐陽斌元,與彭士望同學。明亡,隱姓埋名,攜眷同彭士望隱居翠微峰,與魏禧、邱維屏等人相講習,為 「易堂九子」之一。工書法,喜為詩,晚年又好禪,是文學家、詩人、隱士。康熙七年 (1668)降詔,凡明宗室竄伏山林者,可還田廬,複姓氏。時益久客寧都,不願歸。卜居冠石,終身躬耕,非其力不食。冠石宜種茶,時益以意制茶。香味可與陽羨茶相比,世稱林芥茶,銷路很廣。

著作

著有 《冠石詩集》五卷、《確齋文集》並行於世。其名 《清史稿·文苑傳一》《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有載。

史料記載

林時益(1618-1678)本姓朱,名議霶,字確齋,江西南昌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卒於聖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歲。本明宗室。清初,變姓名,寄籍寧都。與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謀居處。士望與魏禧一見定交,極言金精諸山可為嶺北耕種地;乃攜家偕士望往。僑居十餘年,與魏氏昆弟相講習。康熙七年,詔明故宗室子孫,還田廬,複姓氏;時益不樂歸,卜居冠石,結廬傭田以自給。時益為「易堂九子」之一。

喜好作品

工書,喜為詩,晚好禪悅。著有《冠石詩集》五卷,和《確齋文集》,(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林時益茶事詩簡論

林時益(1618~1678年),江西南昌人,明寧王裔孫,本姓朱,原名議霶,字作霖,授奉國中尉,人稱朱中尉。入清後改名林時益,字確齋。明亡後,為躲避戰亂,與同里彭士望一道攜家來到江西寧都,兩人和寧都名士魏際瑞(祥)、魏禧、魏禮、邱維屏、曾燦、李騰蛟、彭任等一起隱居寧都翠微峰,讀《易》講史,不事清朝,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九人被世人稱為「易堂九子」,「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頗具影響的一個政治學術團體,《清史稿》雲:「時寧都易堂九子,節行文章為海內所重。」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帝下詔曰:「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裡;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其時林時益已客居寧都十餘年,在寧都冠石結廬傭田,專意種茶、制茶,不願復出,《清史稿》雲:「時益久客寧都,弗樂歸。卜居冠石,結廬傭田,非其力不食。冠石宜茶,時益以意制之,香味擬陽羨,所謂林茶者也。」林時益的茶事詩既是其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1]

參考來源

  1. 林時益, CNKI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