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水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水渡是一種水路運輸的客運交通工具。橫水渡通常設於較為狹窄及平靜的河流或水道之上。有一條纜繩從河岸的一邊連接另外一邊。中間設有一平底的板狀船隻,用以乘載搭客、貨物或汽車。船上的船夫會用人手拉動或機器攪動纜繩使船隻向對岸的方向緩慢移動。這種交通工具在歐美國家較為偏遠及交通流量不高的地區依然普及,其好處是設置費用比橋樑及隧道都要便宜。[1]

  • 中文名:橫水渡
  • 外文名:Cable ferry

簡介

橫水渡是一種水路運輸的客運交通工具,現在幾乎絕跡。橫水渡通常設於頗為狹窄的河流或水道之上。有一條纜繩從岸的一邊連接另外一邊。中間設有一隻約可載10名乘客的板狀船隻。船上的船夫用手拉動纜繩使船隻向對岸的方向緩慢移動。 香港的大澳曾設有橫水渡。到了今時今日,橫水渡已幾乎被完全淘汰,只剩下香港元朗南生圍的山貝河才留下這種極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成為當地的旅遊賣點。

另外,由新世界第一渡輪開辦穿梭香港離島區(長洲、坪洲、大嶼山梅窩、大嶼山芝麻灣半島)之間的航線也稱為橫水渡。

橫水渡船身較小,載量有限,每次載客數量僅在10人以內,不能多載。清代以來,橫水渡頻繁來往於珠江兩岸,承擔着兩岸人貨運輸的主要工作,直到上世紀50年代,珠江江面上仍有數量較多的橫水渡。

此後,隨着珠江兩岸橋樑日漸增多,過江輪渡日益普及方便,昔日常見的橫水渡近乎絕跡。[2]

香港

香港大澳曾經設有橫水渡,由人拉動兩頭皆綁在岸邊的纜索移動;現已由行人天橋取代。元朗南生圍的山貝河還有這種極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成為當地的旅遊熱點之一。南生圍橫水渡是香港現時唯一一條用人手動力的水上運輸,航線兩個終點站距離不足50米,是香港路程最短的收費公共交通公具。每位單程收費為港幣6元,單車另加一元,價錢比起其他渡輪航線每公里之收費相對較貴

西瓜艇

自清中葉起,廣州成為中國主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船源源不斷來到廣州,進行通商貿易,由於外國商船不準直接進入廣州城內,洋船大多停泊在黃埔,甚至是澳門。

這個時候,一種運載商船貨物,往來於黃埔與廣州十三行之間的駁艇應運而生。這種駁艇的船艙及船舷為半圓形,形似一個被切開的西瓜,中國人稱為「西瓜艇」或「西瓜扁」,外國人則稱為「官印艇」。

西瓜艇的船制為單桅,首低尾高,船首有突出的甲板,便於停泊大船邊上或碼頭裝卸貨物。西瓜艇除載貨外,還用於運送外國商人往來廣州及澳門之間,因此,西瓜艇也被稱為「駁鬼下澳扁艇」。

疍家

疍家人或稱疍民、疍戶,「疍」通「蛋」。疍字原意指的是小船或以艇為生的群體。疍民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群體,他們世居水上,以艇為家,過着漂泊、浮蕩的生活,長期以漁業為生。明代黃佐的《廣東通志》記述:「蛋戶者,以舟楫為宅,捕魚為業,或編篷臨水而居」。

疍民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江、沿海流域,其中珠江流域的疍民人數甚多。清代中葉以後,珠江上布滿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船艇。

這些船艇的船艙用厚席覆蓋,用若干支船槳及一支櫓行駛,大部分是疍民的住所,疍民全家不靠岸落腳,以漁業及運輸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解放初年。

康熙年間開放海禁後,外商紛紛前來廣州進行貿易。尤其是廣州「一口通商」期間,西方人在廣州的商業活動,讓疍民受到「歐風美雨」的感染,疍民駕船或接載貨物,或搭乘商人過江,前往河南、花地遊覽及到十三行服務。外貿的發展,分工的細化,令疍民也逐漸從事漁業之外的商業活動。 30年代初廣州珠江邊的疍家,珠江上密布的大小船艇就是疍民唯一的居所。[3]

其他

由新世界第一渡輪開辦穿梭香港離島區(長洲、坪洲、大嶼山梅窩至大嶼山芝麻灣半島)之間的航線亦名為橫水渡。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