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西省大余縣梅關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江西省大余縣梅關中學地處縣城西南,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中,創辦於1971年,學校歷史悠久,環境優雅,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齊全。

歷史沿革

梅關中學,原名城郊高中,於1971年,當時地處大余城郊偏僻的牛趾石;

1984年遷於現址;

1978年改為完中,後因教育形勢的變化;

1987年普通高中部改為職業高中

1995年停止職高的招生;

2003年恢復高中教育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229.22畝,建築總面積42895㎡,教學樓6棟、學生公寓3棟(每間學生宿舍都帶獨立衛浴、熱水),圖書館[1]、綜合樓各1棟。擁有標準化教室91間,另建有多媒體教室[2]、舞蹈房、美術室、體育室、電鋼琴房、鋼琴房等。校內建有400米塑膠標準運動場、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一系列運動場所。

辦學宗旨

自2003年恢復高中教育開始,學校就明確提出了「做出梅中特色,創出梅中品牌」的辦學目標,堅持文化特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辦學理念,在重視文化教育的同時,狠抓音體美特長教育,特長教育成績優異。

文化+特長(音體美書法任選一)

課程內容

1.音樂:樂理、聽音、視唱、器樂、聲樂/舞蹈

2.體育:100米、800米、立定跳遠、原地推鉛球、籃球、足球

3.美術:素描幾何體、素描靜物、素描石膏像、素描人物頭像;色彩靜物、色彩風景、色彩人物頭像;人物速寫、風景速寫、場景速寫、速寫創作、設計等

4.書法:篆書、隸書、楷書、行書

特長教育優勢

學校經過幾年的特長教育教學實踐,從課程設置、學生管理、教師評價各個方面已摸索出了一整套科學完善的特長教育教學體系,教育教學日臻完善,師資雄厚。

招生範圍

面向大余縣南安鎮、黃龍鎮、左拔鎮、浮江鄉、吉村鎮、河洞鄉、內良鄉所屬初中招生。

辦學措施

為此,學校自2003年以來,有計劃分步驟地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求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摸索中找出一條切合梅關中學發展實際的德育工作道路來,經過兩年來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積極建設校園物質文化

1、校園建築建設力求新穎、大方,富有現代氣息

香港銘源基金會捐建的「銘源樓」、「英東樓」,外商投資建成的學生食堂及公寓,剛建成的綜合科技樓、圖書館及將要建的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等校園建築均按照高規格、高要求的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使校園建築極具現代氣息。而且所有校園建築的外牆漆顏色均以黃色為主色調,使「黃色」這一中華民族傳統喜愛的顏色成為學校校園建築的標誌性顏色。

2、校園環境建設力求美麗、幽雅,具有梅中特色

學校聘請高級園林設計師為校園環境的建設進行科學地規劃:「銘源樓」前砌一個噴泉花池,「英東樓」前建一個藝術廣場,綜合科技樓前為茶花園,圖書館前為梅花園,其後為桂花園,學生公寓前為樟樹園,運動場周圍為酸棗園。如今,噴泉花池、藝術廣場已建成,茶花園、桂花園、樟樹園、酸棗園已具雛形,梅花園正在籌建之中。

學生徜徉於優美的校園之中,每天都在接受着學校一草一木,一花一樹的潛移默化的薰陶,自身的道德修養、審美情操就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高。新穎、大方,富有現代氣息的校園建築,美麗、幽雅,具有梅中特色的校園環境為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無形的力量。

逐步積澱校園精神文化

1、確定"銘源"精神為校園文化精神的基點

香港銘源基金會150萬元的無私捐助,使梅關中學徹底擺脫了兩幢教學樓均為一級危房的困境,結束了分地教學的歷史,並為梅關中學一躍成為縣重點發展的中學提供了前提。因此,學校明確提出將"銘源"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確定為校園文化精神的基點,並不斷地拓展和延伸。同時將銘源基金會在湘、粵、贛等地捐資助校的義舉,特別是在我校的捐助史作為此後新教師、新生入校教育的必修課,用"銘源"精神感召一代一代的梅中教師及學子,用他們切實的行動證實着無悔的人生。

2、開發以"梅嶺"為校園文化底蘊的校本課程

梅關中學因位於梅嶺腳下得名。梅嶺,因其飽經滄桑的悠久歷史與牡丹亭一同聞名天下,而梅嶺山上怒放的梅花,更以其不畏嚴寒,傲視群芳的非凡風骨,成為中國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青睞的對象。學校基於梅嶺厚重的文化底蘊,梅花獨特的教育意義,專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從文學、音樂、美術幾方面開發以"梅嶺"為校園文化底蘊的校本課程,培養師生的愛國、愛家鄉、愛校的情感,使師生自覺樹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激勵師生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奮勇拼搏。

3、運用文學、體育及藝術為校園文化底蘊積澱的載體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校園文化底蘊的積澱,除校本課程為其形式之外,積極開展與校園文化精神相關的音、體、美活動,提高學生文學修養也是極其有效的方式。同時,各項活動的開展,也有利於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為學生尋找自信的機會,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責成政教處、團委、語文組及體藝組成立和完善相應的學生活動機構及組織,如「銘源」合唱團、蒹葭文學社、「銘源之聲」廣播站、文藝隊、田徑隊、籃球隊、足球隊等,每學期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及安排表,定期舉行各種活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學生的文化內涵及道德品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各項活動的開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我校文藝隊表演的原生態客家民歌表演唱《走讀伢子七七磋》分別獲市、省首屆藝術節一等獎。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除學生是主要參與者之外,教師也是其中之一。為此,學校2003年組建起了教工團支部,重組了工會,由教工團支部,工會每學期制定具體的活動方案及安排表,負責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有益於教師身心健康的活動,如籃球賽、排球賽、乒乓球賽、師生足球賽、登山比賽、演講比賽等,以充分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