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淹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淹城行政村,建於春秋晚期,是中國目前同時期古城遺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從裡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外有遊樂設施。

遺址簡介

淹城遺址是中國東周時期城址。在江蘇省武進縣湖塘鄉淹城村。20世紀30年代初,陳志良、張風首先對淹城進行調查,1958年以來先後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銅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進行多次發掘。

文獻記載及一些研究者均認為該城始於西周。經發掘證明,城始建於春秋末,戰國後廢棄,使用年代很短。這種形式的古城很罕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淹城建於春秋晚期,是中國目前同時期古城遺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從裡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建築形制在中國的城池遺存中獨一無二。子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內城呈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2500米。另外還有一道外城廓,周長3500米。

主要特徵

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65萬平方米。淹城面積的大小,適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合。淹城的城牆,系用開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築而成。現高3-5米,牆基寬30-40米。三護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寬30-50米,最寬處達60餘米。

淹城遺址先後出土1000餘件珍貴文物,有些堪稱「國寶」。主要有獨木舟4條,青銅器20餘件,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尤其是獨木舟,經C14測定,距今已有2800餘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

淹城的三道城牆依地勢逶迤起伏,如巨龍蟠踞;三護城河清波蕩漾,游魚如織;城內綠樹成蔭,茂林修竹環圍。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風景,莫不嘖嘖而嘆」、「淹溪古蹟,曲水環圍,蒼松郁秀,頗類空山無塵絕俗之境」淹城水護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奧莫測的水城迷宮,有人稱其為「中國江南第一城,淹城奇觀甲天下」,甚至發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概嘆[2]

建築形式

淹城遺址共有三道城牆,三道城河,層層相套。東西長約 850米,南北長約750米,總面積約63.75萬平方米。外城(俗稱外羅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周長約3000米,城牆殘高約 9~13米,寬約25~50米。中城(俗稱內羅城)在外城北部,平面近方形,周長約1500米,城牆現高約12~15米,寬約20米。

內城 (俗稱紫禁城,即王城)在中城北面,平面方形,周長約500米,城牆現高約 5米,寬約10米,城牆用濕土和干土相間堆築而成,未經夯打。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寬約45~50米,內城城河已填為農田。每道城牆均有一座城門,內城城門正南,中城城門朝西南,外城城門朝西北。

據勘察了解,現在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上土壩均為後人增築。當時人們出入全靠渡往來。城內有4個大土墩,在中城西面與外城之間,高10~13米之間,呈不規則形。城外四周一二公里範圍內,散立着大小不等的土墩約80個。其中以城東和城西較集中,這些土墩,經調查和清理,多數是無穴土墩墓。

春秋時進出淹城沒有陸路,而是水道划船(獨木舟)進出。其走向為:在外城牆的北部偏西處進入,沿着腳墩、肚墩、頭墩的西側向南,直達外城牆的南部城腳,兩處沿頭墩的南北兩側東折進內城河,再沿着內城牆現今的出入口進入子城河。外城門和內城門均為水門,子城門位於子城牆南部正中位置,寬約2米。淹城被考古學家喻為「中國江南第一城」,它的建築形制,不僅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的智慧和創造,而且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依據。

視頻

淹城遺址 相關視頻

央視「解密」淹城遺址
常州春秋淹城遺址公園航拍環繞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