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濕熱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濕熱證
圖片來自優酷

病症名稱 濕熱證是指濕熱之邪侵入人體後而出現午後潮熱、日久不愈、關節紅腫、黃疸、小便頻數短澀、尿赤、口乾不欲飲、胸腕滿悶、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等症狀。

濕熱證是指濕熱之邪侵入人體後而出現午後潮熱、日久不愈、關節紅腫、黃疸、小便頻數短澀、尿赤、口乾不欲飲、胸腕滿悶、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等症狀。

肝炎患者為什麼會出現濕熱證

肝炎患者濕熱見證的起因目前大致有以下兩種見解:

一、臟腑生理功能失調論。《素問·五常致大論》在論述木運不及時有「其甘蟲,邪傷肝也」之句;《素問·氣交變大論》有「蟲食甘黃」之說,其意均指因木氣不及,金乘之而土無制的結果。說明一個疾病發生演變的機制是多個臟腑正常生理功能協調關係遭到破壞所致。肝炎患者感受致病因素後,肝的本質及其功能均發生損傷或紊亂,影響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協調關係,即「土疏泄,蒼氣達」的正常狀態遭到破壞。這樣,肝疏泄、脾升胃降、化生氣血,轉輸津液的功能失常,就會造成水濕蘊留,生化不旺,濕熱便由此而生。濕熱既成,則肝膽之氣更為郁滯,形成惡性循環。

二、感受特殊的濕熱毒邪說。許多外邪入侵都可產生濕熱見證。如外感風熱、風寒挾濕挾痰者,均可在臨床上產生濕熱見證。隨着外邪的解除,濕熱見證亦可消失。但肝炎患者,特別是乙肝患者,其濕熱見證極為纏綿難祛,往往轉為慢性,這顯然與一般的濕熱之邪不同。它不僅具有一般濕熱之邪影響臟腑氣血及各方面生理功能的作用,還具有抑制陽氣,易於深伏血分,藏匿於血絡之中的特點。因此它形成的濕熱見證有時明顯,有時深伏於內,需要時時以怯除濕熱毒邪為念。

濕熱是什麼 什麼症狀 怎麼治

治療濕熱一證,雖多守濕去熱孤之基本法,但在臨床上有效或少效。這是許多醫者不注重濕熱證的病機演化,忽略了該病證的辯證分型。濕熱證大致可分為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並重等證型。證型不同,立方選藥顯然有別。下面筆者滋將濕熱證的三個證型的治則治法分述如下:

一、濕重熱輕 ` 證候: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肢困,胸悶脘痞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噁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濡滑

病機:住處卑濕,水中作勞,汗出當風,濕衣裹身,濕邪客體;肺氣失宣腎陽不足,脾虛運化失司生濕,三焦氣化不利等導致水濕過剩。濕漸化熱,乃濕中蘊熱,熱輕濕重之證。濕為陰邪,故無身熱或身熱不揚濕性凝滯濕濁內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肢困,胸悶脘痞等症;而濕濁困阻也會反過來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噁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也是熱輕濕重的徵象。

濕熱證
圖片來自優酷

治法:淡滲利濕,芳香化濁,佐以清熱。

方藥:三仁湯加減或茵陳五苓散加減。

二、濕熱並重

證候: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隱痛,腰部脹痛,噁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清濕欠早,久必鬱熱,化熱入里。里熱轉盛,故小便短少黃赤,發熱漸高,但不隨汗出而解;口渴為熱盛之故,但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噁心嘔吐,胸悶脘痞,胃納呆等症,是濕熱郁阻於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濕熱相搏,腰絡不利,故腰部脹痛,伴有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均是濕熱並重的表現。

治法要注意二點:

一是該證型中見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與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治則治法截然不同,醫者切不可以認為是腹瀉,錯誤地用止瀉的方法去治療,而應該「通因通用」,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這是濕熱已清的標誌)為止。本證大便溏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鑑別點主要是:本證之大便溏必兼粘滯不爽,即大便雖溏但難以排出排淨,且多兼有肛門灼熱感、口苦口乾、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熱象。脾胃虛寒之大便溏則毫無粘滯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而遲等中陽虛衰表現。

二是治療濕熱俱盛證型大便溏雖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但在臨床運用上還主要採用「輕法頻下」法,多選方精藥輕的枳實導滯湯《重訂通俗傷寒論》。此方每味藥的劑量均很少,這是因為本證糸濕熱積滯膠結於胃腸道所致,難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連續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劑量猛下,而應該以輕劑多次緩下,即所謂的「輕法頻下」。

附枳實導滯湯藥物組成:

生大黃(酒洗)、檳榔、川厚朴、連翹各5克,黃連2克、木通3克、枳實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義:方中以大黃瀉熱通腑,川厚朴、枳實、檳榔理氣化濕,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導滯和中;黃連、連翹、紫草清熱解毒;木通清熱利濕,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三、熱重濕輕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欲飲,噁心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病機:長夏之際,濕熱熏蒸,侵入人體,與濕相搏;過食肥甘,飲酒太多,釀生濕熱;素體陽盛,或有伏火,感受濕邪,郁而不達,蘊結濕熱;素體陽虛濕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濕遏熱伏,或體濕誤服溫燥藥,使熱毒更盛,達營入血,濕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熱;如是誤治失治,濕熱性類的疾病大多會轉變為熱重濕輕。若熱盛於陽明胃,故口渴欲飲,濕阻於太陰脾,則,噁心嘔吐,納呆、脘痞腹脹。脾胃濕熱若熏蒸於肝膽,則易患黃疸(陽黃);熱熾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證。

治法: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化濁,調和脾胃。參考用方可選用茵陳蒿湯加減化裁。

以上僅介紹了濕熱證的大致辨證分型和其基本治則治法,但就該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及許多疾病常見於濕熱證具體證侯與治則治法和濕熱證的同類證和疑以證鑑別又再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茲分述如下:。

答案補充 一、濕熱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

1、 通過對濕熱證三型的辨證分型,能是醫者初步辨別出濕邪與熱邪之熟輕熟重,以便對清熱藥和利濕藥的選用相應地有所側重:初起濕重於熱者,以利濕藥為主,清熱藥為次;隨着病程病的發展,濕漸化燥化熱,演變為熱重於濕時,則應以清熱藥為主,利濕藥為次;濕熱俱盛者,則清熱與利濕並舉。辨別濕熱之偏輕偏重,最簡單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問口渴。若濕重熱輕者,舌苔白且膩,口淡不渴;濕熱並重者,舌苔黃厚膩,口渴不欲飲,或口渴而喜熱飲;熱重於濕者,舌苔黃微膩或黃燥不膩,口渴明顯而欲飲。答案補充

2、 清熱藥與利濕藥大多數為寒涼之品,屬於「陰柔」之藥物,其性凝重粘滯,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影響療效,而且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類藥物時,應酌情配伍溫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陳皮、木香、蒼朮、法半夏、桂枝等屬於「陽剛」之藥物(即使屬於熱重於濕也不例外)。以促使氣機的升降出入,並有助於藥物的運化,同時也保護了脾胃功能,從而提高了療效。這從王孟英的著名方劑如王氏連朴飲甘露消毒丹等方劑中,即可體會到這一點。這是中醫藥學家遣方用藥的奇妙之舉!

3、 使用清熱利濕藥通利小便,難以避免地會耗傷津液。所以,運用清熱利濕法時應該適可而止。素體陰虛液虧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養陰生津之品。不兼濕邪或濕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視頻

第十一講:濕熱病證論治

[1]

濕熱為患,症狀百出!8種對抗濕熱的方法,收藏不虧!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