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圖片來自mdc.idv.tw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USS Hancock CV-1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 的十一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漢考克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一位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第二屆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

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但在動工四個月後與CV-14調換艦名,更名為漢考克。1944年漢考克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艦(CVA-19)。改建完成後漢考克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漢考克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僑民。西貢淪陷後,漢考克號曾被派往營救遭紅色高棉脅持的馬亞圭斯號貨船,但因引擎故障而未能趕上參與。

越戰結束後,漢考克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19,但翌年漢考克號便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建造與早年服役

漢考克號在1943年1月28日於昆西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其時艦名仍為提康德羅加,舷號為CV-19。3月4日,美國海軍部批准艾塞克斯級的改良建造方案,將艦艏及艦艉的飛行甲板縮短,並建造剪型艦艏,以增設兩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CV-19即時採用新設計建造。由於剪型艦艏令艦體增長,故新設計亦有稱為長艦體艾塞克斯級;或稱為提康德羅加級航空母艦。

正當CV-19繼續建造之際,波士頓的約翰·漢考克人壽保險公司(John Hancock Life Insurance Company)聯絡海軍,提出為海軍籌款購買美國軍債,以支付其中一艘航空母艦的建造及裝備費用;條件是海軍須將在昆西建造的航空母艦更名為漢考克,以紀念在當地出生的約翰·漢考克。海軍最終同意了公司的提議,並在同年5月1日將CV-19更名為漢考克號,而提康德羅加則改為命名CV-14。其後公司一共為海軍籌得9,600萬美金(96,000,000),足以支付漢考克號的建造及裝備費用,以至整場戰爭的所有作戰開支。

1944年1月24日(約翰·漢考克207歲冥壽),漢考克號下水,並於4月15日服役。

7月31日,漢考克號離開波士頓,在8月中橫渡巴拿馬運河,最後於18日抵達聖地牙哥,並搭載額外飛機及乘客。8月23日漢考克號前往珍珠港,在30日抵達卸載。接著漢考克留在夏威夷近海訓練,在9月24日前往西太平洋,於10月5日抵達烏利西環礁,與即將出擊的艦隊會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台灣空戰

10月6日,第38特遣艦隊離開烏利西,前往空襲沖繩島。漢考克號編入傑拉德·波根(Gerald F. Bogan)少將的第二分隊,同行艦有旗艦無畏號碉堡山號卡伯特號獨立號

一如日軍所料,12日美軍艦隊往南空襲台灣。海爾賽派第一分隊空襲台灣南部;漢考克號的第二分隊空襲台灣北部;第三分隊空襲台灣中部;第四分隊則集中攻擊高雄。清晨各艦派戰機作第一波攻擊;福留繁則派戰機攔截,同時派轟炸機攻擊美軍航母,台灣空戰爆發。美軍在空戰明顯佔優,第一波攻擊後,日軍只剩下60架戰機可用;第二波攻擊後更全被摧毀,沒有戰機可迎戰第三波攻擊;福留繁的指揮部亦在空襲後夷為平地。傍晚日軍魚雷機發現美軍艦隊,陸續展開攻擊,但無一成功,更損失42架。美軍當日出擊數達1,378架次,只損失48架飛機。

10月13日艦隊再次空襲台灣,出擊數下降至974架。傍晚美艦隊被日軍攻擊;富蘭克林號艦島受損,無人傷亡;而坎培拉號則被魚雷重創,要由拖船協助離開戰場。14日艦隊派146架戰機及100架轟炸機再次攻擊台灣,順道掩護坎培拉號撤退;陸軍航空隊則在中國大陸派109架B-29轟炸高雄。當晚日軍魚雷機再次夜襲,侯斯頓號被魚雷重創,一度下令棄船;由於兩艘受創巡洋艦離台灣及先島群島,海爾賽於15日命三艘巡洋艦及八艘驅逐艦組成拯救小隊,協助兩艦拖行;又派科本斯號及卡伯特號作空中支援。艦隊則緩緩向西南撤走。

10月15日第四分隊往空襲呂宋;日軍則於當日及16日再次空襲拯救小隊;侯斯頓號於16日再被一枚魚雷擊中,入水超過6,300噸,艦長一度決定棄船,但同行驅逐艦決定繼續拖行。此時東京電台稱美軍第三艦隊已受重創。海爾賽得悉後,認為日軍誤判拯救小隊為第三艦隊,索性順水推舟,以拯救小隊作餌,引誘日軍攻擊;漢考克號的第二分隊與第三分隊共同掩護小隊,但由第三分隊伏擊從日本而來的飛機。16日早上,日軍命那智號足柄號等由瀨戶內海出發,往南追擊,卻在沖繩外海被碉堡山號兩架飛機攻擊。此時福留繁得悉美軍航空母艦未有受損,命巡洋艦隊即時撤退。美軍埋伏雖然失敗,兩艘重創軍艦仍得而撤走,在27日終於抵達烏利西。

10月17日漢考克號往南行駛,以支援美軍重奪菲律賓;而小澤治三郎則命艦隊阻止美軍登陸,並以自身航空母艦為餌,引開美軍艦隊,由栗田健男第二艦隊到雷伊泰攻擊美軍登陸部隊;稍後因此引發雷伊泰灣海戰。18日漢考克號空襲卡加延省。美軍在20日開始登陸獨魯萬市,而麥克阿瑟則在當日下午登上灘頭,宣告自己重返菲律賓。

雷伊泰灣海戰

10月21日,漢考克號的第二分隊再次空襲呂宋一帶。次日漢考克號由第二分隊調往第一分隊,並返回烏利西補給;這使漢考克號幾乎錯過整場雷伊泰灣海戰。24日海戰爆發;當晚小威廉·海爾賽召回第一分隊,然後自己與另外三支分隊及威利斯·李中將的戰艦往北,追擊小澤的誘敵艦隊。25日8時22分,托馬斯·金凱德中將的第七艦隊被粟田的中央艦隊攻擊,向海爾賽求救;但海爾賽只命第一分隊加速西進,未有即時調頭。

此時漢考克號等第一分隊艦隻正在補油。9時17分,第一分隊開始往西推進,並在稍後加速至30節,以盡快支援第七艦隊。10時30分漢考克號等派出偵察機及第一波攻擊機隊,但飛機仍要一個半小時才可抵達雷伊泰灣。正當第一分隊的飛機趕往雷伊泰灣時,粟田已經開始向北撤退。12時55分,漢考克號派出第二波機隊;而大黃蜂號的第一波機隊恰好聯絡上克利夫頓·史伯格少將(Clifton Sprague)的分遣艦隊(Task Unit 77.4.3,Taffy 3,於不久前遭粟田艦隊及神風自殺飛機攻擊)。克利夫頓指示機隊往北索敵,而自己則繼續命殘存的驅逐艦搜索聖魯號的生還者。下午1時16分,大黃蜂號的機隊發現粟田艦隊,但僅擊中利根號一枚炸彈,且炸彈沒有爆炸;第二波攻擊亦一無所獲。整日第一分隊共出擊147架次,被日軍擊落十架。

26日清晨5時,第一分隊終於與南下的第二分隊會合,而漢考克號亦調在此時調回第二分隊。6時兩支分隊派出第一波飛機追擊粟田,又在8時10分及12時45分派出第二波及第三波攻擊,最終僅擊沉能代號早霜號,並重傷熊野號

雷伊泰島與呂宋

10月27日第二分隊在海上補油,在28日前往空襲馬尼拉灣。30日老約翰·麥凱恩接替馬克·密茲契,指揮快速航空母艦;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當日加入第三分隊。

11月5日,第一及第三分隊在波利略外海與第二分隊會合,然後分別攻擊仁牙因灣、北錫布延海及馬尼拉灣三地的日軍機場及補給艦隻,並擊沉了那智號,摧毀地面多架飛機。下午列星頓號遭自殺飛機擊傷,迫使麥凱恩將旗艦轉至胡蜂號。6日艦隊再次空襲三地,在傍晚到外海補油。8日漢考克號的第二分隊,聯同受損的列星頓號返回烏利西休整,在9日抵達。

11月14日,第二分隊離開烏利西,接替第三分隊作戰。15日麥凱恩將艦隊旗艦改設在漢考克號。17日第一、第二及第四分隊再次空襲呂宋,於20日撤到後方補油。21日第四分隊離隊空襲雅浦島,然後到烏利西休整;而第一分隊亦在23日返回烏利西,於24日抵達,留下漢考克號的第二分隊及艾塞克斯號的第三分隊作戰。25日,兩支分隊再次轟炸呂宋等地的日軍艦隻,其中提康德羅加號擊沉了熊野號。

日軍再次以自殺飛機還擊。中午12時26分,正當第二分隊開始派出戰機之際,十多架自殺飛機高速向分隊迫近。34分,漢考克號的防空炮擊毀一架自殺飛機,飛行甲板遭到飛機碎片擊傷;不久無畏號及卡伯特號均被自殺飛機擊中,艦體大火;稍後第三分隊的艾塞克斯號亦遭自殺飛機擊傷。基於無畏號損毀嚴重,其部分飛機臨時降落到漢考克號補油,再轉飛雷伊泰的美軍陸上基地待命。

由於艦隊損傷慘重,再加上麥克阿瑟推遲登陸民都洛到12月15日,艦隊下令撤退;第二分隊在27日率先返抵烏利西休整。到12月3日,所有分隊均返抵烏利西。

12月10日及11日,艦隊離開烏利西,前往民都洛。此時艦隊再次重編,漢考克號仍舊留在波根指揮的第二分隊,並擔任艦隊旗艦;同行艦有分隊旗艦列星頓號、大黃蜂號及卡伯特號。12日至16日,艦隊集中派戰機封鎖日軍機場,保護美軍登陸艦免受攻擊。日軍升空的飛機多被攔截及擊落。

海爾賽颱風

17日艦隊在外海補油,但海面颳起強風,海面波濤洶湧,令艦隊作業困難,無法補油。惡劣天氣由艦隊以東的熱帶擾動引起;該熱帶擾動在烏利西以北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快速增強,亦即後來的颱風眼鏡蛇。由於海浪走向與冬季的東北風一致,海爾賽並未察覺颱風迫近。

18日海面風浪加劇,但艦隊的天氣預報仍然錯誤,且氣壓於日出前一直穩定,海面亦繼續吹北風,故海爾賽命艦隊再次補油。此時風浪開始使艦隻脫隊;各艦匯報的天氣資料迥異,又造成更多混亂。上午10時,氣壓開始急降,風向同時呈逆時針,海面翻起巨浪;胡蜂號的雷達甚至拍到風眼,颱風顯然就在附近。海爾賽即時命艦隊往西南迴避;然而脫隊及較慢軍艦已無法脫離,甚至有驅逐艦通過風眼。最終美軍三艘驅逐艦沉沒;蒙特利號及科本斯號機庫起火,其中前者更要撤返珍珠港維修;相對之下,漢考克號等大型艦隻損傷輕微,僅入水過多。

傍晚4時,艦隊終於駛出風暴。6時天氣轉為明朗,艦隊開始搜救落海官兵。其時海爾賽尚未得悉有驅逐艦沉沒,直到次日凌晨方得知三艘驅逐艦失去聯絡。搜救後艦隊撤返烏利西,於24日抵達。28日尼米茲批准艦隊在美軍登陸仁牙因灣後,進入南海。

12月30日,艦隊離開烏利西,並先後於1945年1月3日及4日空襲台灣及呂宋的日軍機場,卻因天氣惡劣,效果不彰。7日艦隊集中攻擊呂宋,再受惡劣天氣阻礙。9日美軍開始登陸仁牙因灣,幾乎沒有遭遇抵抗;而艦隊則往北空襲台灣及琉球群島,但惡劣天氣仍舊困擾艦隊,無法有效攻擊。

南中國海與降落意外

1月10日,漢考克號等快速航空母艦穿過巴斯海峽,前往空襲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補給。海爾賽認為伊勢號日向號及部分日軍戰艦,在雷伊泰灣海戰後撤到越南,故先攻擊金蘭灣

12日艦隊抵達越南外海。凌晨3時30分,第五分隊的夜戰航空母艦先派飛機偵察。早上6時40分,戰艦及巡洋艦等往炮轟金蘭灣的戰艦。到7時30分,第一、二及三分隊的航空母艦開始派飛機空襲。整日艦隊出擊數達1,465架次,部分飛機更沿海岸搜索目標轟炸,攻擊範圍遍佈越南南部。第三分隊空襲了歸仁西貢,並擊沉了香椎號、兩艘護航驅逐艦、九艘滿載的運輸艦及一艘油船;被日軍俘虜的法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La Motte-Piquet)亦在金蘭灣被擊沉。最終美軍共擊沉45艘日軍軍艦及商船,並摧毀多艘油船。由於港內沒有日軍戰艦,美軍的炮艦在早上8時已經撤返。晚間艦隊撤往東面補油,並迴避颱風。海面大浪使艦隊到14日才完成補油。

15日上午艦隊空襲了高雄及左營港,並擊沉了旗風號松號。低能見度使空襲成效欠佳。下午艦隊再次西進,並於16日空襲了香港廣州海南。惡劣天氣及密集防空火炮雖令空襲多有阻滯,但美軍仍擊沉多艘運輸艦。17日東北季候風加強,迫使艦隊撤回呂宋西面海域補油,然後再次空襲台灣。

21日早上,艦隊開始派飛機攻擊台灣各地機場及海港。中午日軍的自殺飛機發現美軍第三分隊,隨即展開攻擊,先後擊傷蘭利號及提康德羅加號。當日第二分隊亦遭到日軍襲擊,但未有艦艇受損。下午1時28分,一架TBM轟炸機在漢考克號降落後,意外打開了炸彈艙門,使艙內兩枚500磅炸彈隨即下墜引爆。爆炸擊穿飛行甲板,並引起機庫大火。由於損管得力,下午3時漢考克號的大火已經基本撲滅,並緊急修復了飛行甲板,可恢復飛機升降。意外一共造成62人死亡,71人受傷。傍晚提康德羅加號撤返烏利西,而漢考克號等則往北航行,預備空襲沖繩島及硫磺島

22日,艦隊空襲了沖繩,並作詳細攝影偵察,搜集情報,以作日後登陸之用。晚上艦隊撤走,於26日返抵烏利西休整修理。同日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接替海爾賽指揮美軍艦隊,編制上改為第五艦隊,而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亦再次易名,為第58特遣艦隊,由密茲契指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