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潛口民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潛口民宅坐落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原屬歙縣)潛口鎮潛口村。潛口民宅占地約17160平方米,有民居六幢(曹門廳、方觀田宅、司諫第、吳建華宅、方文泰宅、蘇雪痕宅),祠堂三幢,路亭一座,山門一套。

1984年開始,由徽州區和歙縣下屬的鄭村、許村、潛口、西溪南等地的10餘處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築拆遷,並按原貌原樣復建在此處,1990年基本完成。到1994年底,先後遷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1]。整個潛口民宅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10餘處建築物保持原單體建築式樣,按當地傳統村落形成布局,順地勢高低自然築成。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按照"原拆原建"、整舊如舊"原則,保持了建築物的原時貌。

建設沿革

潛口民宅原為清代曾為汪沅家別業,名「水香園」,咸豐年間毀於兵火。

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司諫第。

嘉靖辛亥年(1551年),始建善化亭,善化亭原坐落於歙縣許村楊充嶺石道旁。

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蔭秀橋,蔭秀橋原坐落於潛口鎮唐貝村口。

明嘉靖年間(1552~1566年),鄭綺所建方氏宗祠坊。

1982年,為集中保護古建築,國家文物局批准,將分散在歙縣和徽州的鄭村、許村、潛口、西溪南等地的10餘處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築拆遷復原,移建潛口民宅。拆建工程自1984年至1994年底,先後遷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

1998 年,徽州區人民政府向國家文物局提出清代民居保護工程的規劃與請求,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潛口民宅保護範圍內進行清代民居保護工程,共修復保護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於2006年竣工並對外開放。

建築格局

潛口民宅建築群占地約70餘畝,地形高差25 米。拆遷集中保護了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橋等不同類型的明代建築十三幢、清代建築十一幢。按照徽州明、清時期山莊形式總體布局。每幢建築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中間鋪築石板路,房前屋後鋪有石板,周圍栽植傳統花卉、木加以點綴。

潛口民宅山莊門廳為3開間門廊,高檐如蓋,8根梭往拔地而起。入門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間立有3間五樓茶園石牌坊,不遠處,有小溪自西向東環山而過,溪上橫跨有單孔石拱小橋,名"蔭秀橋",過橋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翹,名"善化亭",順山勢北轉,即見"樂善堂",二進3開間,無樓。北面毗連着"曹門廳",9開間的門庭一字形展開,8根獻柱整齊劃列。入門有四廊,與明堂正廳連接。穿過門前石坪順勢而下,有"司諫第",二進明廳式,中間天並設池,四周繞以石柱,中架單孔石拱小橋。山莊北側為一組宅第分別為吳建化宅、方觀田宅、方文泰宅、蘇雪痕宅[2]

視頻

潛口民宅 相關視頻

5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潛口民宅
潛口民宅 - 清園講解

參考文獻

  1. 潛口民宅,徽州古民居博物館,騰訊網,2019-01-20
  2. 潛口民宅 青瓦白牆間的民居情懷,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2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