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德華·拉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德華·拉羅
原文名 Édouard-Victoire-Antoine Lalo
出生 1823年1月27日
里爾
逝世 1892年4月22日

愛德華-維克多-安東尼·拉羅Édouard-Victoire-Antoine Lalo,1823年--1月27日1892年4月22日),是一位法國作曲家,以作品《西班牙交響曲》聞名。其子多次說自己的家族來自西班牙,但是現在已經證明他的說法毫無根據。

生平

1823年生於法國里爾,拉羅先在該城的音樂學院學習,16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進修。畢業後,他留在巴黎,成了一名教師和小提琴手,並開始作曲。

在他40多歲的時候,他在作曲界有了一定名氣。

1892年逝於巴黎

藝術成就

1855年後在阿爾米尼亞·雅加爾四重奏團拉中提琴。

作有歌劇《菲埃克斯》、《伊斯城之王》,芭蕾舞劇《納木那》,交響樂《g小調交響曲》以及一些器樂曲,最優秀的是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和《大提琴協奏曲》。[1]

作品有典型的法國音樂特徵,旋律優美華麗,典雅生動,樂隊色彩豐富,樂器效果得到充分發揮,並廣泛運用西班牙及俄國、挪威的民間曲調。[2]

主要作品

拉羅的代表作是《西班牙交響曲》,一首為小提琴與樂隊而作的協奏曲。拉羅唯一的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也很有名。[3]

西班牙交響曲

《西班牙交響曲》創作於1873年。1875年2月7日在巴黎的大眾音樂廳,這部作品由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首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拉羅作為作曲家,雖然大器晚成,卻也由此而鞏固了他的地位。這首樂曲特別令人詫異的是它的名稱——《西班牙交響曲》。實質上,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拉羅的作品中,經常可看到類似此曲這樣「名不副實」的現象。

我們不得不將其認定為拉羅的特色,因為除此之外的小提琴作品,拉羅也分別冠名為:《俄羅斯協奏曲》和《挪威幻想曲》等。作為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拉羅卻稱之為交響曲,可以理解為作者在創作時避免採用傳統的、以小提琴獨奏聲部完全占主導地位的手法,取而代之以創新的、交響樂的思維來進行寫作。至於為何冠以「西班牙」之名,這倒並非是因為拉羅有西班牙血統(據近年來的研究,拉羅的祖先自16世紀起即居住於弗蘭德斯地區和法國北部),而是由於19世紀中葉後瀰漫於法國知識界尤其是音樂領域的對西班牙風土人情和獨特文化的濃厚興趣,這種興趣在比才的歌劇《卡門》中得到了最集中、最強烈的體現。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也正是在這股「西班牙熱」中產生的散發着異國芬芳的音樂果實。

此外,拉羅同西班牙小提琴大師巴勃羅·薩拉薩蒂(1844-l908)的友誼恐怕也是他將自己的這部作品有意同西班牙相聯的一個重要原因。拉羅將《西班牙交響曲》題獻給薩拉薩蒂,並由薩拉薩蒂擔任首演獨奏就是佐證。    這部作品清新動人的旋律、豐富鮮明的節奏以及洋溢於其中的絢麗多姿的西班牙色彩使其一經面世,就被幾乎每一位當代小提琴大師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並以各自的精湛技巧和卓越才情賦予它新的光彩和魅力。它不但在外表上有華麗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調,而且在內容上也頗具深度,不愧為小提琴協奏曲寶庫中最膾炙人口的名作。

偉大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聽了這首樂曲之後,曾評價道:「這是極為愉快、新鮮而又明朗的樂曲……他的期望並不在於深刻」。這部作品共有五個樂章,但現在多數情況下只演奏三個樂章,即第一、四、五樂章。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究其原因,也許是在《西班牙交響曲》首演時,薩拉薩蒂省略了第二、三樂章,所以就成了現在的演奏習慣。

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參見

資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