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美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美蘭(Gamelan)是印度尼西亞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民族音樂,又以巴厘島爪哇島的甘美蘭合奏最為著名[1]。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琴類、竹笛撥弦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蘭是整隊組合的名稱,「甘美」(gamels)在印尼語解作敲擊,而字尾「朗」(-an)用來標示名詞,合起來即敲擊樂的意思。甘美蘭除了成為印尼的宮廷和宗教音樂,也對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影響很大。

歷史

印度的文化傳來之前,印尼已經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出現。甘美蘭除了演唱的方式受到印度音樂影響以外,自成一格,而甘美蘭的樂器在滿者伯夷朝代(若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紀)發展成今天的規模。

根據爪哇的神話,甘美蘭是由天神山陽古魯(Sang Hyang Guru)在若公元230年發明的,山陽古魯據說在拉伍山上有一個宮殿,統治爪哇的所有其它神祇。山陽古魯希望以聲音傳達訊息給其它的天神,因而發明了鑼(gong);而為了表達更複雜的信號,他再發明了另外兩個鑼,而成為了甘美蘭。

在公元八世紀爪哇中部的婆羅浮屠神殿,出現了最早的關於音樂演奏的浮雕,浮雕上出現了各種的鑼、鼓、竹笛、碰鈴、撥弦及拉弦樂器,但未出現鋼片琴及木片琴的圖像,展現了印尼最早的演奏形式。

在十二世紀爪哇的宮廷裹出現了兩種甘美蘭合奏,蒙剛(Munggang)以及科多哥力(Kodokngorek)甘美蘭,成為「響亮風格」的基礎。而另一種以吟唱詩歌的克瑪納(Kemanak)傳統,則成為「柔和風格」的基礎,逐漸演變成為貝達雅(Bedhaya)舞蹈的音樂風格。而在十七世紀,兩種風格互相影響,逐漸發展成今天巴厘、爪哇及巽他的甘美蘭合奏。印尼各島嶼的甘美蘭風格各有特色,但它們在樂理、樂器以及演奏技法有共通之處。

種類

幾乎沒有兩個甘美蘭樂隊是完全相同的,它們的分別在於樂器、人聲的運用、音階、演格風格的不同以及演奏環境和文化的差異。

以地理上來分類,最為人所知的是爪哇甘美蘭、巴厘甘美蘭和巽他甘美蘭。巽他(爪哇島西部的一個部族)最著名的是地貢甘美蘭(Gamelan Degung),運用皮洛音階(pelog scale)。巴厘島的剛克伯牙甘美蘭(Gamelan gong kebyar),以炫技的風格和常變的速度著名;而另一種甘美蘭與克格(Gamelan and kecak),又稱為猴子歌(monkey chant)。爪哇島的甘美蘭主要是十九世紀的宮廷音樂,比起巴厘島的甘美蘭通常較緩慢和靜態,每個宮廷有自己的音樂特色。

除了印尼各島嶼,甘美蘭亦影響到附近的國家。馬來西亞亦有甘美蘭,但樂器的種類通常較為簡單,而音階上則受到西方影響而用Bb或C作為調音的基礎。有部分爪哇人在荷蘭殖民時期移居到南美洲蘇里南打工,他們亦把爪哇甘美蘭的傳統帶到蘇里南。而菲律賓的排式座鑼(Kulintang,又譯作庫林堂)亦和甘美蘭相關。今天歐美以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學習和演奏甘美蘭,更有不少現代作曲家為甘美蘭創作音樂[2]

視頻

甘美蘭 相關視頻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甘美蘭音樂
「甘美蘭」音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