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死關頭 (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死關頭 (小說)
圖片來自mashreghnews

生死關頭》(英語:Live and Let Die)是英國作家伊恩·弗萊明創作的第二本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故事以倫敦、美國和牙買加為背景,1954年4月5日經喬納森·凱普出版社在英國首發。前作《皇家賭場》出版前,弗萊明就在牙買加的黃金眼莊園完成本作,書中大部分背景源自他在美國的經歷和對牙買加的了解。

小說圍繞邦德追捕「老大」展開,此人不但是巫毒教和美國犯罪團伙頭目,還是蘇聯反情報組織「間諜之死」特工,對第一世界威脅很大。邦德調查期間得到老大手下女算命師索麗泰爾和中央情報局特工費利克斯·雷特幫助,發現老大把十七世紀金幣走私到美國為蘇聯間諜活動融資。弗萊明動筆前與夫人沿二戰期間走過的路線在美國和牙買加實地考察,小說主題包括冷戰中東西方集團的鬥爭,英美關係,種族關係,以及《皇家賭場》就開始探討的善惡對抗等。

與《皇家賭場》類似,小說在英國上市後非常熱銷並且贏得評論界普遍讚譽;但在美國同樣嚴重滯銷,評價也遠不及本土。小說至今已改編成多種媒體作品,首先是1958至1959年《每日快報》的連環漫畫,後又在1973年改編成同名電影,是羅傑·摩爾首次扮演邦德,也是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的第八彈。小說中的部分元素後來納入其他邦德片,分別是1981年的《鐵金剛勇破海龍幫》和1989年的《鐵金剛勇戰殺人狂魔》。

內容簡介

英國秘密情報局主管M派手下特工詹姆斯·邦德(代號「007」)前往紐約,調查人稱「老大」的蘇聯反情報組織「間諜之死」(SMERSH)特工兼巫毒教首腦,秘密情報局懷疑此人通過出售十七世紀金幣來為蘇聯在美洲的間諜作業融資。紐約哈萊姆佛羅里達州都曾出現這種金幣,估計源自海盜亨利·摩根埋在牙買加的財寶。

邦德在紐約與中央情報局特工費利克斯·雷特Felix Leiter)見面,兩人在「老大」位於哈萊姆的夜總會調查時被俘。老大審問邦德時叫出會算命的手下索麗泰爾(Solitaire,意為「接龍」),判斷邦德是否吐實。索麗泰爾謊稱邦德說的是實話,老大決定釋放兩人,但打斷邦德的一根手指。邦德在離開的路上殺死老大多名手下,雷特基本沒受傷,因為看守也像他一樣喜歡爵士樂。

索麗泰爾離開老大後聯繫邦德,兩人乘火車前往佛羅里達州聖彼德斯堡與雷特會合。兩名特工在老大用來存放異國魚類的倉庫調查,索麗泰爾被老大的爪牙綁架。雷特後來獨自返回倉庫,但不知是因踏入陷阱還是被俘而落入鯊魚池,雖未喪命但也被咬掉一手一腳。邦德在安全屋找到雷特,發現他胸口釘有紙條:「非和別人過不去就是這種下場。」邦德前往倉庫調查,發現老大把金幣藏在有毒熱帶魚的魚缸底部,把魚缸運入美國來走私金幣。邦德遭遇老大的槍手攻擊,但設法令對方掉進鯊魚池。

邦德抵達牙買加後與當地漁民庫洛(Quarrel)及秘密情報局駐牙買加分部主管約翰·斯特蘭威斯(John Strangways)見面。庫洛帶邦德在當地練習水肺潛水,邦德游過鯊魚和梭子魚出沒海域抵達老大的島,在遊艇上安裝吸附雷後再度被老大所擒。老大把邦德和索麗泰爾綁在遊艇後面,計劃像往常一樣去餵鯊魚,只不過投放的食物是兩個活人。

就在兩人要被拖到遍布珊瑚礁[1] 的淺水區時,邦德安裝的吸附雷爆炸,他和索麗泰爾僅受輕傷,老大雖未被炸死,但很快就被鯊魚和稜子魚分食。庫洛很快趕到,救出邦德和索麗泰爾。

背景

1952年1至3月,英國新聞工作者伊恩·弗萊明在牙買加黃金眼莊園Goldeneye)完成處女作《皇家賭場》,小說非常熱銷,出版社馬上與作者訂下三本新作的合同。接下來他開始為創作《生死關頭》研究,並在1953年1月完成新作,此時《皇家賭場》尚未出版,四個月後,他的第二本小說上市。弗萊明曾於1943年7月與朋友伊瓦爾·布萊斯(Ivar Bryce)首度抵達牙買加,為《生死關頭》研究期間,他又和夫人安(Ann)重溫昔日路線,先乘飛機到紐約,再搭銀隕號({Silver Meteor)火車前往佛羅里達州聖彼德斯堡,最後坐飛機至牙買加。 與妻子抵達黃金眼莊園後,弗萊明立即投入第二本邦德小說的創作。1963年5月,他在《書與書蟲》(Books and Bookmen)雜誌介紹寫作技巧,自稱「早上大概寫三個鐘頭……晚上六到七點再寫一小時。我從不修改,也從不回頭檢視寫出來的東西……照我的辦法,你一天也能寫兩千字」。就像《皇家賭場》一樣,弗萊明也請朋友兼作家威廉·普洛默William Plomer)審核《生死關頭》的手稿,普洛默對新作很滿意,告訴作者「新書就像吸附雷一樣緊抓讀者,結局非常震撼」。1953年5月乘伊利莎白皇后號郵輪前往美國期間,弗萊明用五天時間校對小說。

弗萊明起初當算讓本作比處女作更嚴肅,情節主體是對邪惡本質的思考,所以一度為書起名《殯儀館的風》(The Undertaker's Wind)。書中這種「殯儀館的風」屬於比喻,意指能「清除(牙買加)一切邪惡風氣的風」。

參考文獻

  1. 珊瑚礁,green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