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皖南民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皖南民居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皖南民居

範圍: 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

屬性: 特有住宅樣式

類型: 古村落

皖南民居是風格較為鮮明的地方傳統民居建築,以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範圍內、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風格和淮揚風格為代表,徽州民居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則深刻凸顯其文化過渡地帶風格特徵,與江北,皖北差異較大,今皖北皖中也多模仿此類風格仿製仿古建築。[1]

民居歷史

皖南山區徽州歷史悠久,文化積澱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獨特之處

皖南古村坐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樑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村落選址

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築特色是隨着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的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因依附於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

位置與榮譽

皖南古村落位於古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江西婺源)境內,西遞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處古民居,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態保存完好、風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術、重教化,文風昌盛,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現象,如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設中的風水文化、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歷史文化內涵深厚。

199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市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後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代表村落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與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黟縣

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多萬的小縣,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裡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里,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

西遞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宏村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建築特色

粉牆黛瓦是徽派建築的突出特點。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牆的功能,能阻斷火災蔓延。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莊等處。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建築結構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几、八仙桌等家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几,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扮。

特點門樓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磺。徽州區岩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仿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玩重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誌。

穿堂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人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大廳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人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人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於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參考來源

  1. 皖南古民居~宏村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