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龐參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龐參軍》
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答龐參軍》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此詩分兩部分,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後八句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全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龐氏的深摯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隱而不仕的決心。詩歌語言樸實無華卻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此詩作於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當年八月改元,為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淵明六十歲。《陶淵明集》中有五言、四言《答龐參軍》各一首,據四言《答龐參軍》序,龐為衛軍參軍。按江州刺史王宏鎮潯陽,於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進號衛將軍,則龐當是王宏的參軍。龐在潯陽為官,與陶淵明遂成"鄰曲",後龐參軍奉命出使江陵,告別友人,陶淵明以此詩作答。

作品原文

《答龐參軍》[1] 三復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對,忽成舊遊。俗諺云:「數面成親舊。」況情過此者乎?人事好乖,便當語離,楊公所嘆,豈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復為文;本既不豐,復老病繼之。輒依《周禮》往復之義。且為別後相思之資。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

或有數斗酒,閒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

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

白話譯文

我再三拜讀您的贈詩,愛不釋手。自從我們成為鄰居,已經過了兩個冬春交替了;時常誠摯愉快地交談,我們很快就成為了老朋友。俗話說:"幾次見面便成至親老友",更何況我們的交情又遠比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與願違,現在又要彼此話別,正如楊朱臨歧而嘆,哪裡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抱病多年,不再寫詩;體質本來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禮》所說"禮尚往來"的道理,同時也作為別後相思時的慰藉,寫下這首詩。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傾蓋如故足證此言。

您能欣賞我的志趣,經常光顧我的林園。

談話投機毫不俗氣,共同愛好先聖遺篇。

偶爾釀得美酒數斗,悠閒對飲心自歡然。

我本是個隱居之人,奔走求仕與我無緣。

時世雖變舊友可貴,常常寫信以釋懸念。

情誼能通萬里之外,雖然阻隔萬水千山。

但願先生保重貴體,將來相會知在何年?

詞句注釋

⑴參軍:古代官職名,是王、相或將軍的軍事幕僚。

⑵三復:再三誦讀。來貺(kuàng):送來的贈品,這裡指龐參軍所贈的詩。

⑶冬春再交:到了第二個冬春相交的日子。

⑷欵然:誠摯貌。

⑸舊遊:老朋友。

⑹好(hào):容易。乖:相違,分離。

⑺楊公所嘆:楊公,楊朱。《淮南子·說林篇》記楊朱見歧路而哭之的故事。朱自清先生認為,這裡的歧路,只是各自東西的歧路,而不是可南可北的歧路。因此,'楊公所嘆'在詩中可指離別。

⑻傾蓋:途中相遇,停車交談,雙方車蓋往一起傾斜。形容一見如故或偶然的接觸。定前言:證明前面所說的"數面成親舊"、"相知何必舊"是對的。

⑼物新:事物更新,指劉宋、東晉易代。人惟舊:人以舊識為可貴。

⑽弱毫:毛筆。宣:表達,指寫信。

⑾體素:體指身體。體素,即素體,猶玉體。

品鑑賞

詩序

這首詩的序文較長,作者以詩化的語言,交代了兩層意思:一是因有"來貺",所以寫作是詩,扣緊詩題"答"字;二是追敘與龐參軍的友情,因此在離別之際感到悲傷,也因此在老病無力、不復為文的情況下,還要勉力作答,為全詩的感情抒發作了鋪墊。詩序筆隨人意,純任自然,不事文采而味自雋永,頗與王羲之之雜帖相類,對友情的眷念和珍視也流溢於筆端。

正文

在此詩正文中,詩人表達了對友人好意的感謝,並且表明自己不願意出仕的心愿。全詩十六句,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兩句,說明兩人不是舊交,而是新知。這從序文的"自爾鄰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引諺云:"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說,如果人不相知,從初交至白頭,還會像剛認識一樣,沒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車在道上相遇,也會像老朋友那樣並車而談,以至兩車的車蓋相切、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憶舊遊。"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是總述。"賞我趣"當然是謙虛的說法,反過來說,也是陶淵明所處的林園環境的情趣,陶淵明獨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龐參軍在內的客人,因此使他們經常造訪,時時登門,終於成為"相知"。下面四句,從兩個方面來談"趣",實際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兩人交遊的內容和感情的基礎。一是談聖之趣,"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說明談話內容的格調、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輩汲汲於名利的庸俗之談所能企及的。二是飲酒之趣,"或有數斗酒,閒飲自歡然",若能以酒助談,則興致更高,說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閒適,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當然,這也是"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實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層,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正因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離,就無法扯斷聯絡感情的紐帶。詩人自己是立志歸隱之人,沒有俗務纏身,不會因公事鞅掌,東西奔走;而朋友卻要遠離自己而去,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別後能常通音問,以釋遙念。"物新人惟舊",語見《尚書》:"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間當以舊誼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懼相隔萬里,也終究無法改變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現實,不復能時時談笑宴飲。只能希望你在遠方自己保重身體,以後相會,還不知在何年何夕呢?這一層詩人抒發的感情十分細膩豐富:分手在即,不免感傷、悵惘;感傷之餘,又要囑咐常通音信,叮嚀保重身體,對分手後的"情通萬里",來年的重新相會寄託了希望。顯得十分樸實、深沉。

這是一首送別詩,又是一首表達真摯友情的抒情詩,反映了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側面。同陶詩的其他篇什一樣,這首詩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動着每一個讀者。按理說,送別詩完全可以寫得愁腸百結,纏綿緋惻,令人不忍卒讀,但這首詩卻以明白如話的詩句,舉重若輕,樸實無華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絕句》),它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正是這種"天然"、"真淳"造成的。

名家點評

清人陳祚明:"(《答龐參軍》)疏有款款之情,物新人舊,涉筆便不能忘。"(《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

清人溫汝能:"陶公小序,多雅令可誦。序中起數語,何等纏綿,令人神往。至其與人款接,往往於贈答之什,自有一種深摯不可忘處,此古人所以不可企也。"(《陶詩匯評》卷二)

近人龔望:"第二句用典是陶詩所罕有,蓋中年以前作。"(《陶淵明集評議》)

日人近藤元粹:"序文簡淨,自是小品佳境。"(評訂《陶淵明集》卷二)

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2]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裡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着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蘇東坡影響之深。

散文辭賦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採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並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跡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首創。《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其跌宕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狀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桃花源記》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於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視頻

戴建業:在直面慘澹人生這件事上,我真的很服陶淵明

陶淵明及其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答龐參軍》 古詩文網
  2. 出仕·歸隱:陶淵明的糾結 搜狐網 ,發布時間; 2017-05-21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