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縮頭魚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縮頭魚蝨

圖片來自ezone

縮頭魚蝨(學名:Cymothoa exigua、tongue-eating louse),俗名食舌蝨或食舌蟲,是一種寄生的甲殼類,它通過鰓趁隙進入魚體內,切斷魚舌中的血管,導致頭萎縮然後附著在剩下的舌頭上,成為魚的新舌頭,為自己及吸取營養,由寄生轉為共生,是世上唯一已知完全取代寄主器官的寄生方式。

簡介

縮頭魚蝨是一種寄生型甲殼類動物,原產於墨西哥,近年開始向外擴散,一般身長3至4厘米,俗稱「食舌蝨」,顧名思義,縮頭魚蝨會從魚鰓進入魚嘴,寄生在舌頭上,可以多於一隻寄生在同一條魚上,前爪抽走舌頭上的血液,隨住吸收足夠營養蝨身變大,魚舌就會愈來愈小,最終縮頭魚蝨完全取代魚舌,隨後繼續吸取魚的血液及黏液,而縮頭魚蝨亦會「仗義」提供魚舌的功能,雙方自此共度餘生。[1]

物種生態

縮頭魚蝨屬於等足目,天生都是雄性,在大海中漂流尋找宿主魚,直到長大後變成雌性為止,牠們會咬住宿主的舌頭,使宿主舌部的血液停止循環,導致牠的舌頭壞死,最終替代舌頭。牠靠著宿主供原本舌頭的血液和黏液生存,由於魚被寄生的失血量並不多,且寄生行為不會對魚造成危害,兩者維持還算健康的寄生關係,假若強行將食舌蝨取下,可能會導致魚失血過多死亡,而宿主魚死亡,食舌蝨也會跟著一起喪命。[2]

體狀特徵

縮頭魚蝨長--雌性長 8-29 毫米(0.3-1.1 英寸),寬 4-14 毫米(0.16-0.55 英寸)。雄性長約 7.5-15 毫米(0.3-0.6 英寸),寬約 3-7 毫米(0.12-0.28 英寸)。縮頭魚蝨通過鰓進入魚體內。雌性附著在舌頭上,雄性附著在雌性下方和後面的弓上。

再生產

縮頭魚蝨屬有性生殖,對於縮頭魚蝨的生命週期人類所知甚少。該物種從幼年開始,在水柱中的一個短暫的自由生活階段。幼魚可能首先附著在魚的鰓上並變成雄性。隨著它們成熟,它們變成雌性,交配可能發生在鰓上。受精卵被保存在類似於袋鼠的有袋容器中。如果兩個雄性中沒有雌性,則一個雄性在長到10毫米(0.4英寸)長後可以變成雌性。雌性然後走到魚的嘴邊,在那裡牠用前爪附著在頭上。

行為

完全取代寄主器官

縮頭魚蝨通常由魚鰓鑽入魚類的口腔,寄生在魚舌上,吸取魚血維生,切斷魚舌中的血管。等到魚舌萎縮附著在剩下的舌頭上,成為魚的新舌頭,為自己及魚吸取營養,由寄生轉為共生,這是世上唯一已知完全取代寄主器官的寄生方式,對人類無害無毒。

依附在魚的舌根

它們會從墨西哥笛鯛的鰓進入到其體內,依附在舌根中。它們的前爪會抽走舌頭上的血液,使其萎縮。它們會依附在舌頭的肌肉上取而代之。更奇特的是墨西哥笛鯛仍能像使用正常舌頭般使用縮頭魚蝨。縮頭魚蝨似乎不會對魚的身體造成其他傷害。當縮頭魚蝨取代舌頭後,它們一方面會以魚的血液為食,另一方面吸取魚的黏液,並善盡舌頭的功能。

寄生宿主

已知這種等足類動物寄生於兩個目和四個科的八種魚類——形目七種:三種鯛魚(Lutjanidae)、一種咕嚕魚(Haemulidae)、三種鼓(Sciaenidae)和一種Atheriniformes:一個 grunion ( Atherinidae)。來自哥斯達黎加的新東道主包括科羅拉多鯛魚Lutjanus colorado和喬丹的鯛魚L. jordani。

海洋中的分布

縮頭魚蝨相當普遍。它可以從發現美國加利福尼亞灣向南至北瓜亞基爾灣,厄瓜多爾在部分地區,以及大西洋。在2m (6 ft 7 in) 到近 60m (200ft) 深的水域中發現足跡。2005年,在英國發現寄生了被縮頭魚蝨寄生的紅鯛魚,一般認為它們只分布在加利福尼亞州,但這似乎不足以概括,有可能已經隨寄生魚類游到英國海域。然而,等足類動物可能是在鯛魚的嘴裡從加利福尼亞灣傳來的,在英國的出現是一個孤立事件。

對人類無害

縮頭魚蝨對人類無害,但與宿主分離並處理它可能會咬人。曾有魚類食品業者因為製程疏忽,導致消費者打開鮪魚罐頭時,發現縮頭魚蝨寄生在魚體舌頭的案例。 在波多黎各,縮頭魚蝨是針對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訴訟的主要標的;它存在於東太平洋的鯛魚中,這些鯛魚運往世界各地用於商業消費。訴訟中的顧客聲稱吃了在魚中煮熟的等足類動物而中毒。最終該案被撤銷,理由是等足類動物對人類無毒,有些甚至作為常規飲食的一部分食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