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脅繡眼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脅繡眼鳥
原圖鏈接

紅脅繡眼鳥[1](學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us)俗名白眼兒粉眼兒褐色脅繡眼紅脅白目眶紅脅粉眼,屬雀形目繡眼鳥科繡眼鳥屬。中等體型,與暗綠繡眼鳥及灰腹繡眼鳥的區別在上體灰色較多,兩脅栗色(有時不顯露),下顎色較淡,黃色的喉斑較小,頭頂無黃色。主要分布在東亞、中國華東、華南及印度支那。與暗綠繡眼鳥及灰腹繡眼鳥的區別在上體灰色較多,兩脅栗色(有時不顯露),下顎色較淡,黃色的喉斑較小,頭頂無黃色。虹膜紅褐;嘴橄欖色;腳灰色。眼周具明顯的白圈;體形大小和上體羽色均與暗綠繡眼鳥相似,但兩脅呈顯著的栗紅色,與其他繡眼鳥極易區別。

常見於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有時與暗綠繡眼鳥混群,在野外喜歡吃小蟲和甜食。叫聲是該屬特有的嘁喳叫聲dze-dze。主要分布在東亞、中國華東、華南及印度支那。繁殖於中國東北,越冬往南至華中、華南及華東。

形態特徵

紅脅繡眼鳥雄性成鳥(春羽):上體自額基、背以至尾上覆羽呈黃綠色,上背黃色較少,而呈暗綠;頰和耳羽黃綠色;眼周具一圈絨狀白色短羽;眼先黑色;眼下方具一黑色細紋;肩和小覆羽暗綠,飛羽和其餘覆羽黑褐色,除小翼羽和第一(甚微小)、二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各羽的外側羽片均緣以暗綠色;尾羽暗褐色,各羽的外側羽片均緣以黃綠色;頦、喉、頸側和前胸呈鮮硫黃色;後胸和腹部中央乳白色,後胸兩側蒼灰;脅部栗紅色;尾下覆羽鮮硫黃色;腋羽白,微沾黃色;翅下覆羽白色。

  • 雄性成鳥(冬羽):前胸白沾黃色;後胸兩側的蒼灰色向中央延伸,連成一明顯的胸帶;其餘羽色與春羽相同。
  •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脅部的栗紅色常不如雄鳥那樣深濃,栗紅色較淡,甚或略呈黃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下嘴藍色(春季)或上嘴褐,下嘴呈肉色,先端帶紅色(夏、秋季)以至上嘴和下嘴先端褐色,下嘴基部藍鉛色(冬季);跗蹠和趾呈藍鉛色(冬、春季)或呈紅褐色(夏、秋季)。

大小量度:體重♂12克,♀13克;體長♂105-118毫米,♀102-114毫米;嘴峰♂10-11毫米,♀9-11毫米;翅♂57-61毫米,♀57-64毫米;尾♂38-44毫米,♀38.4-44.6毫米;跗蹠♂14.8-17毫米,♀15-16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闊葉林和以闊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竹林、次生林等各種類型森林中,也棲息於果園、林緣以及村寨和地邊高大的樹上。遷徙性,夏季多遷往北部和高海拔溫涼地區,最高有時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的針葉林,冬季多遷到南方和下到低山、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疏林灌叢中。主要棲息於果樹、柳樹、槭樹等闊葉樹、針葉樹以及園庭花木、高大行道樹以及以至竹林間。

生活習性

  • 習性: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遷徙季節和冬季喜歡成群,有時集群多達50-60隻。在次生林和灌叢枝葉與花叢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有時圍繞着枝葉團團轉或通過兩翅的急速振動而懸浮於花上,活動時發出『嗞嗞』的細弱聲音。


分布範圍

原產地:柬埔寨中國朝鮮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緬甸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產地不確定:日本。 繁殖於中國東北,越冬往南至華中、華南及華東。地區性常見於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河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四川西藏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貴州雲南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有的早在3月即開始營巢。營巢於闊葉或針葉樹及灌木上,巢呈吊籃狀或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苔蘚、樹皮、蛛絲、木棉絨等構成,內墊有棕絲、羽毛、細根、草莖、羊毛等。巢多懸吊於細的側枝末梢或枝權上,四周多有濃密的枝葉隱蔽,不易發現,距地高1-10米。巢外徑6.0-7.5厘米,內徑4-5.8厘米,高4-6厘米,深2.7-4.6厘米。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3-4枚,多為3枚。卵淡藍綠色或白色。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視訊

《開門紅》紅肋繡眼大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