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耶奴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耶奴發》,歌劇,是捷克作曲家萊奧什·亞納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8年)的代表作品。寫於1894-1903年。1904年1月21日在布魯諾的維威吉劇院首演,由作曲家的學生c, m. 弗拉茲吉拉擔任指揮。

作曲家

亞納切克出生於一個貧困的教師家庭。童年時參加過教會的唱詩班。20歲時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鍵盤樂器和歌唱,並在萊比錫和維也納的音樂學校短期進修。

生平

23歲時,亞納切克在布魯諾師範學校任教。此間,他搜集整理了捷克主要地區摩拉維亞的民歌,並積極培養摩拉維亞的民族音樂人才。亞納切克曾擔任過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捷克科學院院士、摩拉維亞作曲家協會主席。

才華

亞納切克的聲樂作品主要是歌劇[1],這一領域使他的創作才華得以充分展現。亞納切克本人對歌劇的意義給予很高評價,他認為歌劇「最能使我們認識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創作風格上,亞納切克是一位徹底的民族主義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樂特別是摩拉維亞音樂的開掘與揚棄上。他成熟期以後的風格,實際上是從摩拉維亞農民語言和歌曲的節奏中成長起來的,他善於從語言中提煉出有表現力和生活氣息的音調,從而形成了一種以語言音調為基礎的新穎獨特的聲樂風格。換句話說,亞納切克是一位把語言當作音樂的作曲家。同時,亞納切克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體而不是詩歌創作歌劇的作曲家。這些都構成了亞納切克最基本、最鮮明的創作特徵。

作品

亞納切克一生共作有9部歌劇。最具代表性是《耶奴發》 (又譯作《養女》,1894—1903)和《卡佳·卡巴諾娃》(1921)。《耶奴發》描寫了捷克農村姑娘耶奴發被一個花花公子蹂躪而始亂終棄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不甘沉淪最終獲得真正幸福故事。《卡佳·卡巴諾娃》取材於俄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戲劇《大雷雨》,在這部作品中,交響樂的作用更為明顯。亞納切克在1917年創作了兩部人物相同的歌劇《布魯切克先生月球漫遊記》和《布魯切克先生15世紀曆險記》,辛辣地諷刺了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只會吹牛皮的地主。此外,他還作有歌劇《死屋》(1928)和康塔塔《阿馬魯斯》(1897)。

在交響音樂創作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交響詩《賣藝人的孩子》(1912)。這部交響詩的曲調風格特點是他慣用的短小動機展開的手法,配器精緻、細膩,給音樂染上一層朦朧、悲涼的色彩。亞納切克的管弦樂作品還有根據H.B.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創作的狂想曲《塔拉斯·布爾巴》(1918)、《布拉尼克敘事曲》(1920)、《小交響曲》(1926)、《小提琴協奏曲》(1928)等。他的著作有《戲劇中特殊語言的旋律曲線》(1909)、《民歌的節奏》(1909)、《論音樂創作中的心理發展》(1916)等。

萊奧什·亞納切克一生漫長多產,富有創意,究其根本,是他緩慢而耐心成就的精湛技藝。最大的成就是一系列獨到的歌劇,熱情洋溢而不失生動活潑,為同時期音樂家所望塵莫及。

亞納切克是摩拉維亞(後為捷克斯洛伐克)一個鄉村校長的兒子。他的音樂生涯起始於在布爾諾的聖奧古斯丁隱修院合唱團指揮。無論是獨唱還是合唱,人聲總是他靈感的源泉。他接受教師培訓並獲得了普通教師資格,活躍於布爾諾的音樂舞台,其間大部分時間擔任教員與合唱團指揮,有時他去布拉格、萊比錫和維也納進行短期進修。

創作背景

亞納切克在他的回憶錄中敘述說,從1879年的25歲起,為了想讓歌劇等作品中出場人物性格,以及該人物面對人生某種局面時的心理運動,能確切地化成旋律,開始研究日常會話中描繪出來的旋律曲線。同時,從1885年起,又正式從事東莫拉維亞民俗音樂的研究,1887年開始寫作歌劇。他從1894年的40歲起,共費9年歲月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耶奴發》[2],可以說,就是上述成果的集大成。

藝術特色

此劇中的三幕都從不太長的序引開始,直到該幕結束,音樂是連續不斷地流瀉的。在歌唱部分加入了前述日常會話所刻畫出的旋律曲線研究成果,開拓出獨特的朗誦模式。亞納切克在此劇中開拓出朗誦樣式的主要原因是,由普萊索娃( gabriela preissova,1862—1946年,女劇作家、小說家)所寫的劇本是散文體。於是他就借這個機會,和韻文歌劇劇本告別。自此他的所有歌劇,都根據散文劇本作曲,不再受詩的節奏結構所束縛。

視頻

耶奴發 相關視頻

雅納切克《耶奴發》 (布爾諾國家劇院)
亞納切克《耶奴發》 (奧莉薇蘿/班布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