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蘆山博物館座落在縣城南街漢姜侯祠內,是一個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陳列有石器時代石器、陶 皿,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印璽、大量漢代石刻、銅、鐵、陶器、陶俑,以及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珍貴文物。姜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名將姜維的祠堂。姜侯祠分為正門、平襄樓(姜慶樓)、姜公廟大殿三部分。  

目錄

基本情況

正門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結構牌坊——漢姜侯祠。

1、平襄樓[1],又名姜慶樓,座北向南,為三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斗拱建築,南北檐面同式,一樓一底,上下層間附腰檐一周,遠望儼如三層建築,通高約14米。底層面闊五間14.,縱深顯五間10米,占地202平方米。上下檐四周施斗拱38朵,五鋪作,正背面明間皆施補間鋪作二朵。內柱為通柱,直達上層。上層為四架橡屋用二柱,面闊三間,其外腰檐內有平座和扶欄一周,可憑欄遠眺。

2、姜公廟大殿,明代建築,用來陳列姜維塑像,目前我們所見的姜維像是1993年通過民間集資用紅砂石打製成的。此樓始建於北宋,為紀念三國蜀大將軍平襄侯姜維而建造。蘆山在三國蜀為漢嘉郡首府陽嘉縣治,為蜀之邊郡。傳為姜維屯兵守邊御羌、封蔭食邑和肝膽歸葬之地,有姜城,姜維墓等諸多遺蹟。縣民歷代崇祀姜維,據明代《請建屠侯祠碑記》等的記載,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農曆八月中秋,傳為姜維殉難之日,全城高搭彩樓四十八座,「壯其品之高,節之堅」,於諸彩樓,歌舞競勝,娛神娛人,成為當地千古民俗一景:「八月彩樓」,所謂「四十八台競勝罷,滿城歌舞樂中秋!」(清胡聯雲《八月彩樓》詩)此項紀念姜維的地方民俗活動,在北宋時即已十分隆重熱鬧,達到「彩包凌霄漢,鼓聲震寰區」,以致「扶觀塞道途」(宋楊巽《彩樓詩》)的盛況。平襄樓便是地方官員主持這項祭祀姜維的場所和觀賞演出活動的中心。至明代,以平襄樓為中心,逐漸增建臨街的牌坊,儀門和平襄樓後的有姜維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樓成為祭祀姜維的享殿,整體形成「漢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樓內成為祭祀姜維的娛神演出儺戲慶壇的總壇所在,樓名亦逐漸演變為姜慶樓。

樓雖經歷代維修,但內部結構仍保持着始建時的部分時代和地方特色。1939年10月,著名古建專家劉敦楨來此考察時,即認為其一些結構「甚特別」;建國後,重慶建工學院古建專家辜其一兩次帶學生來此考察實習,認為其內部結構「尚存宋風」,許多構件可能是宋元的原件。當地人崇拜三國名將姜維,所以有大量與姜維有關的民俗及石刻像。平襄樓是研究古建築、三國姜維民俗和蘆山慶壇、花燈等儺戲和民間小戲形成史的重要實物。

《蜀中名勝記。雅州。蘆山》條雲;「按:紹興二十三年,徐閎中記:土人祀姜伯約,有廟,額曰『平襄』。」徐閎中,據清《蘆山縣誌》等參證,應為李閎中,南宋紹興間盧山縣令,所記當即此樓。

景區級別

風景名勝區劃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能夠反映重要自然變化過程和重大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基本處於自然狀態或保持歷史原貌,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請設立國家級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國務院批准公布。

省級風景名勝區,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請設立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視頻

蘆山博物館 相關視頻

廬山博物館入選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


廬山博物館蘆林一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