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豆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豆薯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豆薯

拉丁學名:Pachyrhizus

erosus (Linn.) Urb.

別 稱:沙葛,地瓜,

涼薯,番葛,葛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 科:蝶形花亞科

族:菜豆族

屬:豆薯屬

種:豆薯

命名者及年代:(Linn.) Urb.,1905

豆薯(dòu shǔ),學名:Pachyrhizus erosus (Linn.) Urb.,俗名:番薯、涼薯、地瓜、沙葛,異名:Dolichos articulatus Taeniocarpum articulatum Stizolobium bulbosum Cacara bulbosa Dolichos erosus Pachyrhizus bulbosus Pachyrhizus angulatus Dolichos bulbosus ,是豆科豆薯屬草質纏繞藤本植物,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肉質。羽狀複葉;托葉線狀披針形,小葉菱形或卵形,裂片小,急尖,總狀花序,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翼瓣鐮刀形,花柱彎曲,莢果帶形,扁平,種子近方形,扁平。8月開花,11月結果。 原分布在熱帶美洲,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有分布;湖南湖北等地均有栽培。豆薯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抗逆性強,耐旱、耐澇、耐瘠等特點,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為宜。 豆薯塊根可生食或熟食;種子含魚藤酮可作殺蟲劑,防治蚜蟲有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豆薯形態特徵

豆薯 粗壯、纏繞、草質藤本,稍被毛,有時基部稍木質。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厘米左右,肉質。

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1毫米;小托葉錐狀,長約4毫米;小葉菱形或卵形,長4-18厘米,寬4-20厘米,中部以上不規則淺裂,裂片小,急尖,側生小葉的兩側極不等,僅下面微被毛。

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每節有花3-5朵;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萼長9-11毫米,被緊貼的長硬毛;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長15-20毫米,中央近基部處有一黃綠色斑塊及2枚胼胝狀附屬物,瓣柄以上有2枚半圓形、直立的耳,翼瓣鐮刀形,基部具線形、向下的長耳,龍骨瓣近鐮刀形,長1.5-2厘米;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子房被淺黃色長硬毛,花柱彎曲,柱頭位於頂端以下的腹面。

莢果帶形,長7.5-13厘米,寬12-15毫米,扁平,被細長糙伏毛;種子每莢8-10顆,近方形,長和寬5-10毫米,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豆薯生長環境

豆薯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性喜高溫、不耐寒。生長適溫20-30℃,肉質根膨大期適溫20-25℃,開花結籽要求高溫,種子需7-8個月才能成熟。根系發達,具有抗逆性強,耐旱、耐澇、耐瘠等特點,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為宜。粘土則塊根發育不良,外皮粗糙,纖維多。塊根生長需適當的氮肥和較多的磷鉀肥,過多氮肥常引起蔓葉徒長,肉質根不易肥大。

豆薯地理分布

原產熱帶美洲,許多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豆薯繁殖方法

催芽:豆薯種子堅硬,干籽播種發芽慢而不整齊,生產上多採用催芽播種。催芽前應精選種子,選老熟、飽滿而新鮮的作種。催芽時先浸種10-12小時,吸水膨脹後放在25-28℃的溫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次,經4-5天選已萌芽的種子播種,分2-3次播完。

播種:由於豆薯生長期長,應儘量爭取早播,四川攀西地區無霜期長,一般早熟品種在3月份播種,晚熟品種4-6月播種。豆薯一般用直播,播種方式可分為爬地栽培及支架栽培兩種。

爬地栽培一般行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播種子1-2粒,每畝可種3000株,用種量為2千克左右;支架栽培採用深溝高畦,畦高20-25厘米,溝寬50厘米,畦面90厘米,每畦栽2行,行間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放種子3-4粒,每畝用種量為2.5-3千克,播後蓋土2-3厘米,播後15天即可出苗。

豆薯主要價值

豆薯種子含魚藤酮可作殺蟲劑,防治蚜蟲有效。

豆薯食用部分為肥大的塊根,其皮薄而韌、肉質潔白、嫩脆、香甜多汁,食用無渣,且略帶豆腥味,生食或熟食後具有生津止渴、清涼去熱、解酒毒、降血壓等功效。

參考來源

  1. 豆薯,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