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歷史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隋煬帝大業年間作為候補官員,只補個滏陽尉的小官,不久就棄官回家。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內英才雲集,日後於已不利,就以朝廷名義把許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從秦王府中調去外地任職。


房玄齡當時對李世民講:「府僚去者雖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經營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驚,忙把已經調離的杜如晦追回。


在平定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過程中,杜如晦作為李世民高參,對軍旅戎事剖斷如流,深為時人敬服。

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隨即就藉機向高祖李淵講房、杜兩個人的過失,把他們調離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雖然被外調,暗中不時潛回李世民處替他出主意。「玄武門之變」成功後,他的功勞與房玄齡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


貞觀初年,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選官吏,好評如潮。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親自去他家中探望,撫之流淚,在他咽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死時年僅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慟,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諡曰成,並手詔為制碑文。後來,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憶起杜如晦,愴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於這位文臣的靈牌前,並不時送御饌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裡慰問其夫人兒子,還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職位。「終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兒子是尚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後來因牽涉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於邊野。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為三子迭叛而傷透了心神,再也顧及不到這位功臣的後人了。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徵


魏徵,字玄成,巨鹿曲陽人。魏徵自少孤貧,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而是選擇了一個偏門,出家為道士。他為人好讀書,多所通涉。隋末時,見天下漸亂,他特別偏重閱讀春秋戰國那些縱橫家的著作。李密起兵後,他前去投靠。後來又被竇建德抓到,因其有才,被拜為起居舍人。建德被擒後,太子李建成聞其名,引為直洗馬,對他非常敬重。魏徵當時見秦王李世民勳業日隆,常常勸李建成早早除掉這位兄弟。


玄武門之變,建成被殺後,李世民親審被抓獲的魏徵:「你離間我兄弟關係,為什麼?」魏徵回答:「皇太子如果早聽我的話,必無今日之禍。」其實李世民早就欽聞魏徵大名,根本不想殺他,登基後拜其為諫議大夫。


實際上,太子李建成也是個不錯的人,只不過自己被殺後,完全失掉了「話語權」,後來的太宗臣子肯定會大捧李世民,極力貶低李建成。即使是選取《太宗實錄》好多資料寫成的《資治通鑑》,也有「太子頗仁厚」的記載,而且,有一次李元吉要「手刃」秦王李世民,太子建成還「阻之」。據現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在唐朝立國時也多有功勳,根本不是陰險狡詐之人,後來全被太宗的史臣抹殺掉功績。雖然太宗在唐朝開國時武功甚豐,但這些並不是能當皇帝的必然本錢,嫡子襲位才是封建社會的正理,如果能打能殺就能當皇帝,那肯定是亂世。太宗後來肯定也內疚,從他後來參加重新安葬哥哥時「哭之甚哀」的表現,就可窺見一斑。

太宗即位之初,勵精政道,多次於內殿與魏徵深談,訪以天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性又抗直,無所隱瞞。他常常犯顏進諫,神色不移,其事跡史多記載,文章多多,故不詳述。貞觀七年,進封鄭國公。

貞觀十六年,魏徵病故,時年六十四,當夜太宗李世民夢見魏徵「如平生」。太宗為其輟朝五日,贈司空,諡文貞。

值得一提的是魏徵身後事。魏徵曾經向太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徵死後,杜正倫以罪獲黜,侯君集謀反被誅,李世民就懷疑這位「老實人」有因私營黨的嫌疑。後來,太宗又知曉魏徵曾把自己給太宗的諫諍言辭書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悅,手詔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怒極時還「親仆其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


無論如何,史書皆對魏徵極言讚美:「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都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魏徵)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視頻 

聰慧的杜如晦,行事果斷,最終成為名留青史的一代賢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