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長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長祿
出生 1963年
遼寧
國籍 中國
職業 博士生導師
知名於 現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趙長祿[1]


趙長祿,1963年生於遼寧,中國共產黨員,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現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人物履歷

1987年留校工作,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發動機實驗室教師、副主任,1991年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1992年任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1994年任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1997年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科技處處長,1999年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2003年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08年明確為正局級),2014年11月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2016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 ,十二屆北京市委委員

任免信息

2016年5月12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學召開幹部教師大會,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潘立剛了宣布中央任免決定:趙長祿同志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人物榮譽

曾任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北京市青聯常委,中國兵工學會理事、高級會員,北京市科協委員;現任中國兵工學會發動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青年科協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北京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曾獲"北京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國防預研管理先進個人"、"教育部全國高校科研管理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獲部級科技獎勵四項,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

全國政協委員趙長祿:共建「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林露)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表示,中國願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4項行動。「我們將在未來5年內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訓5000人次科學技術和管理人員,投入運行50家聯合實驗室。」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近日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 「在『一帶一路』科技行動計劃中,高等教育肩負着智力支持、創新之源和智庫之責三項重要使命。」為此,趙長祿建議,協同發揮產學研各方優勢,建立產學研融合互動機制,強化需求與推動相結合,以「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為抓手,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工作。

為此,北京理工大學邁出了探索的步伐,尋求在「一帶一路」上籌建國際聯合實驗室。據了解,2017年,中阿國際聯合實驗室、中阿無人智能系統自主控制國際聯合實驗室啟動相關籌建工作。中方與阿方簽署了相關協議,在實驗室框架、研究領域、運行章程等方面達成共識。該聯合實驗室得到阿聯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雙方制定了重點突破方向以及中長期規劃、人才培養、政府教育和科技合作等發展藍圖,旨在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夥伴國家的教育科技產業全方位共贏合作。目前,實驗室正在積極籌建中。

趙長祿認為,在共建過程中,實驗室應注重經貿合作需求牽引,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為長效支撐,政府引導、企業投入,依託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智力優勢,建立共建長效機制,並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協同,統籌相關計劃,精準發力,充分發揮相關協會、學會、促進會作用,積極推進學術交流、產業合作、科研人員互派互訪等系統合作。同時,可依託實驗室等平台設立人才培養培訓專項計劃。

趙長祿建議,國家設立「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圍繞「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發展需求及科技需求,凝練科技合作的若干重點任務,以合作項目的方式匯聚相關國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組建研究團隊、開放科研平台、實現信息共享,並為相關科研人員提供相應保障,在為當地發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同時,激勵科研人員擴寬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同時,他建議以應用研究為主,推進科技合作成果與產業發展的強關聯支撐,為適應相關地區本土化科技合作成果的落地提供更加靈活的政策保障,鼓勵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2]

趙長祿:面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 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對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到的「三項基礎性工作」的深化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論斷,堅持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是當前我國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抓緊解決的關鍵性、基礎性問題。如何面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總的來說,既要吸收借鑑國外一流大學的經驗,又要紮根中國大地結合中國實際,從「培養人」的根本要求出發,優化辦學育人的組織機制和工作模式,以加強黨的領導把方向,以構建教育教學體系為核心,以融合科技創新體系為互動支撐,以管理服務體系為保障,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

加強黨的領導,建立高水平的黨建工作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他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要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漸走出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其鮮明特點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前提和根本,是最大的中國特色。

建設高水平的黨建工作體系,就要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一是突出抓好政治建設這一根本點。要不斷提升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堅決維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四個服務」發展面向,把高校努力建設成為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建設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二是緊緊抓住學校黨委領導力建設這一關鍵點。紮實落實學校黨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政治責任和主體責任,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把握「集體領導、黨政合作、科學決策」三個關鍵點,建設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清正廉潔、師生信賴的領導集體。堅持學校黨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提升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能力水平,形成對人才培養中心工作的堅強領導和積極帶動。三是着力把握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這一着力點。加強基層組織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重點落實好學院級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提升基層事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重視激發學院基層黨組織活力,抓好基層學術組織和教學組織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將黨的領導深入到基層、體現在基層,打造教書育人事業發展的橋頭堡。四是始終堅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落腳點。一流大學要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政治擔當,將一切工作的重心落到育人上,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建設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空間;抓幹部隊伍作風建設,嚴明黨的紀律,強化黨內監督,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淨化黨內政治生態,以良好的政治生態為基礎打造良好的育人生態。

築牢基礎支撐,建立高水平的教育教學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放飛夢想的地方。這一重要論斷形象概括了高校的根本任務、第一使命和重要職能。高水平的教育教學體系一定是把教育學生學知識與學做人有機結合起來的體系,並能適應學生各個階段的成長特點和發展需求。

建設高水平的教育教學體系,就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帶動人才培養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是不斷強化教育、知識、能力的系統性。深化「價值塑造、知識教育、實踐能力」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大類培養大類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完善厚基礎、寬口徑、重特色的培養方案,形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互為補充的素質教育體系。二是有效確保教育教學內容的前瞻性。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瞄準學科前沿動態,加強對教育教學內容的超前布局和設計,動態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定期更新教學大綱,適時修訂專業教材,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努力實現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更新與知識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提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質量。三是統籌兼顧高等教育的社會性。高校有條件有資源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特殊重要作用,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高校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發展的源頭活水。教育教學體系設計要堅持開放性、國際化的原則,在紮根中國大地的基礎上借鑑世界一流辦學經驗,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國家社會責任感,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四是靈活把握教與學的能動性。要深化教師評價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基層教學組織,鼓勵常態化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要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深入推進書院制、導師制,引入智慧教室、翻轉課堂等新穎教學組織模式,推進研討式教育、思辨式教育、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與責任,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達到教學相長、學學相長。

拓展育人潛力,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與教育教學體系的融合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學在科技創新成果產出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提出研究型大學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強化教育教學體系與科技創新體系的融合互動既是一流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有效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

「兩個體系」的融合互動將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融為一體開展綜合性建設,有助於從整體上提高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建立健全科教融合機制,將科技創新能力實時轉化為人才培養能力。依託科研實力和學科優勢,將「大科研」與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深度融合,建立科教融合、學科交叉的協同創新機制,縱向建立科技創新梯隊,強化本碩博不同學歷學生的貫通「傳幫帶」;橫向建立跨院系、跨學科創新團隊,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科研活動反哺學生創新素質提升的「大科研」互動。二是將教師的學術水平實時轉化為教育教學水平。以教師評價體系改革為抓手,下力氣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加大教師尤其是學術骨幹的教學投入;加強對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持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引導教師從科研成果中提煉學術前沿動態,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增強課堂教學的知識廣度、深度和前瞻性,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完善制度和條件保障,鼓勵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創新實踐活動,對於參與學生課外輔導熱情高、成果顯著的教師,要結合教師榮譽體系的建立進行表彰。三是把產教融合培養作為重要路徑,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以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需求為服務面向,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與企業聯合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平台、制定培養方案、設立人才培養專項計劃,既突出與學校人才培養主導體系的相輔兼容,又堅持特色培養,提升學生融入社會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交叉融合、一專多能型人才。四是建設融合互動的長效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確保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目標一致、舉措共振、平台共享;完善配套機制,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加強與校外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協同育人;將「科研育人」理念貫穿始終,營造尊重學術成就、尊師重教的氛圍,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培養師生至誠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增進組織認同,建立高水平的管理服務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並具體提出了「四個堅持不懈」的方法論指導。其中,他專門提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一流管理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應有之義,是學校推進科學決策、保證有序運轉的需要。

建設高水平的管理服務體系,除了硬件條件保障外,還應對標世界一流大學已有的成熟管理服務標準,努力提升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務師生的學習工作和成長發展需要。 一是聚焦中心工作,深化學校管理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立足「雙一流」建設需要,圍繞人才培養中心工作,以人才培養改革帶動學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配置改革,不斷解放思想,優化管理體系,注重管理能力再造,形成現代化高效率的管理服務體系。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運行機制,堅持「小機關、大服務」推進機構改革,確保學校管理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中心工作、服務師生,促進執行力提升,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聚焦服務師生,不斷提升保障教師學生創新學習活動的水平能力。要樹立師生為本的意識,為師生營造良好環境、及時響應師生合理訴求。把握學業、就業、心理、資助和日常事務服務等基本點,開展專業化的規劃設計,增強優質服務資源供給質量;面向師生在學習工作中的實際需求,做好 「一站式」服務,加強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運用,不斷優化服務體驗,提升服務效率。三是聚焦提升執行力,崇尚一切工作抓落實的文化氛圍,進一步深化高效運行機制。將科學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管理體系建設中,推進扁平化管理,強化塊狀管理,打破條狀約束,減少管理服務環節的冗餘環節和層次,提高管理服務質量和效率。四是聚焦長效機制,不斷深化機關作風建設。圍繞營造一流文化環境、構建科學治理體系、推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創新、打造過硬素質幹部隊伍等重要方面,進一步建立健全深化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提升師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匯聚全員合力,建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就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表明了黨中央在新時代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出發,在「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上的極大的憂患意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絕不是可管可不管的,這一共識越來越深入人心。

建設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就要從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出發,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建立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一是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系統完善「十育人」工作體系。實施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在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網絡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各個方面梳理育人要素,明確育人責任,進行路徑設計,一體化系統構建十育人工作體系,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幫助青年學生全面提升素質,全面成長成才。二是強化「細耕作」工作創新,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由入眼入耳向入腦入心轉變。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互聯網+思政」新模式,建強網絡學習陣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實效性。加強青年學生群體和青年教師群體的特徵研判分析,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優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不斷提高師生的獲得感。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做在日常、做到個人。三是堅持「重融入」拓展路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學校各領域工作的融合貫通。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課堂教學、融入課外實踐、融入日常教育引導、融入校史校情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各方面、全過程。四是推進「長效度」隊伍建設,着力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要建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室,積極強化教師思想引領,特別是青年教師、海歸教師思想引領,探索教師理論學習全覆蓋、實效性和長效機制建設,帶動教師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相結合,更好地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整體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建設學術導師、學育導師、德育導師、朋輩導師、通識導師以及校外導師等六類人員的 「三全導師」隊伍,加強專業化的教育培訓和鍛煉,提升整體戰鬥力。[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