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邙山陵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邙山陵墓群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北、東和東北部的邙山地區,北依黃河,南臨伊洛河盆地。面積750餘平方公里,南北寬20公里,東西50公里。年代從東周後唐。分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四區段,目前已知在此埋葬着6代共24座帝王陵墓[1]。其中東周時期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為漢光武帝原陵、漢安帝恭陵、漢順帝憲陵、漢沖帝懷陵、漢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魏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為晉宣帝高原陵、晉景帝峻平陵、晉文帝崇陽陵、晉武帝峻陽陵、晉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為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後唐帝陵為明宗徽陵。眾多帝王陵墓與其家族墓地構成了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成為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起源

邙山,蜿蜒於洛陽、孟津、偃師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

據考證,邙山已出土墓誌6000餘方,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期的古墓。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墓葬習俗

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這裡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高亢空曠。黃土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堅固緻密,適於營建墓塋。至遲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後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所謂「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2]

陵墓群占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縣。文物保護區內的人口約20萬。陵墓群年代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到五代的後唐。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視頻

邙山陵墓群 相關視頻

我縣邙山陵墓群古墓冢立碑建亭工程竣工
91年考古專家挖掘邙山景陵,看到墓室中一情景,專家嚇出一身冷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