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社山聚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雨社山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雨社山聚落邵語:Tuapinaa wa Thau,亦稱大平(坪)林聚落大平林邵族)位於臺灣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的一個邵族聚落、地處海拔高度 600-940公尺之間的中高度山坡地,也是邵族兩大主要聚落之一。[1][2][3] 成立於台灣日治時期,是水里鄉唯一的邵族聚落。[2][4]

聚落概況

邵族兩大主要的聚落地區為:(1).「Barawbaw」(日月村/卜吉社/北窟)、(2).「Taypina」(大坪林、原在 Shtafari(頭社))。[2][5] 早年因台灣閩南人大量湧入卜吉社及頭社等地區,故而 Shtafari 邵族於台灣日治時期遷移至南投水里鄉頂崁村台21線集裡路第1到第3鄰、即〈下莊仔〉、〈中莊仔〉、〈頂(長)莊仔〉3個鄰,之大平巷地區落戶、即為「Tapina」(大平林邵族)。而其聚落稱為「雨社山聚落」,至2012年聚落社區人口數約 98人。[2][6][1][7][8]

聚落地區座落有雨社山北雨社山後尖山,及頭社山中央山脈之稜脈,聚落主要位於後尖山至雨社山之主稜線西側平緩地區。逐鹿古道亦跨越雨社聚落地區之山脈。[1] 與其他鄉村原住民聚落不同的是,雨社山聚落為大部分都有氏族關係所組成之散村形聚落,而非一般傳統聚落由散居鄉村地區的個別原住民聚集而成。[3]

毛氏族

邵族有袁、石、毛三大氏族,所居領域各不同。早期水裡一帶為毛氏頭目之統轄地。台灣日治時期毛氏族遷至大平林地區;而最後一任頭目(dadu)毛熊山逝世於1994年2月13日後並無傳承,現今大平林地區已無頭目制度。[9] 大平林地區目前也已完全不使用邵語、只講台灣閩南語,也無邵族文化標誌「公媽籃」(ulalaluan <a qafay>/祖靈籃)的信仰。[10][11]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簡史朗,"大平林聚落"[1],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2年查閱.
  2. 2.0 2.1 2.2 2.3 "南投縣水里鄉邵族雨社山聚落產業促進會"[2][失效連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查閱.
  3. 3.0 3.1 陳奇祿等,"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南天書局(SMC),1996/05/v2, 1958/01/v1.ISBN 857-638-350-1Template:Ssf icon
  4.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邵族",臺原出版社,2002/7.ISBN 986-7860-01-2
  5. 李壬癸,"Notes on Thao Dialects",(考古人類學刊)/BDAA 43:48-50,1983.
  6. "Ethnologue report for language code: ssf"[3],2011,SIL International.
  7. Ita Shao/邵族,"前進Puzi(土亭)"存檔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P'ashtay pyakal'inkin,2012年查閱.
  8.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邵族"存檔副本. [201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12年查閱.
  9. "頭目制度─邵族虛擬部落篇"存檔副本. [2015年1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14日).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12年查閱.
  10. 張倩瑋,"重現原音 簡史朗聲耕邵族語"[4][失效連結],新台灣新聞周刊/第471期,2005/03/31.
  11. 記者周美惠╱南投報導,"搶救族語╱世代斷層 邵語10年內恐消失"[5] Template:Wayback,聯合報,2012.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