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颶風米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颶風米奇(英語:Hurricane Mitch)是1998年大西洋颶風季最強烈且最具毀滅性的颶風,也是颶風季的第13場熱帶風暴,第9場颶風和第3場大型颶風,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90千米。颶風米奇創下了10月大西洋颶風強度的新紀錄[1],保持了7年後才被2005年的颶風威爾瑪超越。這場颶風當時還是有紀錄以來第4強烈的大西洋颶風,不過截至2017年已跌至第8位。

1998年10月22日,米奇在西加勒比海形成,之後經過非常有利於發展的外界環境後得以爆發性增強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最高的五級狀態。風暴接下來向西南方向飄移,在這一過程中有所減弱,以颶風的最低標準強度襲擊了洪都拉斯。穿越中美洲後,氣旋在坎佩切灣重新形成,最終以強勁熱帶風暴的標準吹襲佛羅里達州。

10月29日至11月3日,颶風米奇的移動速度非常緩慢,因此給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尼加拉瓜帶去了創歷史紀錄的降水,非正式報告中的降雨量高達1900毫米。災害性的洪水使米奇成為歷史上致死人數第二多的大西洋颶風,截至1998年底已統計有近1.1萬人死亡[2],超過1.1萬人失蹤,此外還有270萬人無家可歸。洪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經濟損失估計達到60億美元(1998年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94.1億美元)。

氣象歷史

10月10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於10月22日在加勒比海西南部上空發展成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低氣壓接下來的行進路徑形成了一個尺度較小的環,並在這一過程中達到熱帶風暴強度而獲命名為「米奇」(Mitch)。由於一片存在薄弱環節的高壓脊影響,風暴緩慢向北轉向。風暴的組織結構因上層低氣壓產生的風切變影響而一度變得雜亂無章,但很快就由於水溫較高、並且存在有利於其發展的外流而開始迅速強化。10月24日,米奇達到颶風強度並發展出一個風眼。接下來氣旋轉向西進並進入爆發性增強期,於10月25日成為大型颶風,並在次日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標準。

位於洪都拉斯以北近海時,颶風米奇保持着每小時285千米的最大持續風速。根據颶風獵人偵察機的報告,氣旋中的最低氣壓低至905毫巴(百帕,26.7英寸汞柱),這在當時刷新了10月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的紀錄,並且在有紀錄以來的所有大西洋颶風中也可以排到第4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和多個熱帶氣旋預報模型起初都認為風暴會轉向北上,對尤卡坦半島構成威脅,但米奇實際上卻因為當時氣象部門沒有發現的一片高壓脊影響而南下。颶風在這一過程中因與陸地的相互作用而減弱,10月29日,系統以風力時速130千米強度登陸洪都拉斯。進入陸地上空後,氣旋轉向朝西並緩慢減弱,但仍在水面上空保有深層對流。經過中美洲的山區地形後,米奇的表面環面於11月1日消散。次日,風暴殘留進入墨西哥灣上空,於11月3日再次成為熱帶風暴。米奇加速向東北方向的一股冷鋒前進,穿越尤卡坦半島後於11月5日吹襲佛羅里達州西南部。之後不久,系統轉變成溫帶氣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一直追蹤到11月9日止。

視頻

颶風米奇 相關視頻

米奇颶風是歷史上最大的第二次颶風,造成的損失難以想象
什麼是颶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