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食物恐新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食物恐新症

圖片來自 小C育兒家

「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是一種進食的「厭新」傾向,對於未曾接觸的食物,因為不熟悉而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在吃以前就抗拒且不願意嘗試。其實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食物恐新的時期,但每個人害怕的程度不同,最常出現在幼兒時期,尤其 2~6 歲是食物恐新症的高峰,若在這時疏忽了孩子「拒絕嘗鮮」的狀況,恐帶來日後飲食的健康問題。[1]


為什麼會有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的發展和個人生理、心理、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有關,甚至可能與人類演化有關,是與生俱來排斥陌生食物的一種防禦機制。在過去為了避免生病、受傷,選擇不亂吃東西,以防止有毒物質吃下肚。因此某程度上,不願意嘗試新食物、對不熟悉的食物感到害怕都是正常的。

研究指出,食物恐新症可由遺傳解釋,換句話說,基因也決定了是否偏好某種口味,而這取決於味覺感受的個體差異,每個人對酸、甜、苦、鹹等有不同程度的感知。有些小孩對於苦味的耐受度較高,就比較能接受具苦味的綠色蔬菜,反之,有些一看到蔬菜上桌連忙拔腿就逃。[2]


與挑食不同的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

圖片來自人間福報

孩子的挑食行為,總讓爸媽傷腦筋,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足,導致發育不良,這時若是孩子又不敢嘗試新的食物時,那麼問題就會更棘手了。要讓孩子嘗試吃下多種營養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對此,醫學上有個名詞,稱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又稱偏挑食),是指拒絕嘗試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的症狀。雖然,食物恐新症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但其實大人或老人,也都可能有這樣的傾向。

食物恐新症是描述一種進食障礙,指對新食物或陌生的食物,出現強烈的恐懼,其中,「恐新症」(Neophobia)是專指對新事物的恐懼。很多人只偏好某些種類的食物,且他們寧願吃他們早已熟悉的食物,也不想嘗試不認識的食物。而食物恐新症的患者是指一種,可能對社交和飲食產生影響,因為病人會主動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用餐場合。

許多人會將食物恐新症和挑食搞混,事實上這2者是不一樣的,患有食物恐新症的人,害怕的是嘗試新的或不熟悉的食物,而挑食的人,則是避開他們熟悉的普通食物。[3]


克服「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
圖片來自 健康網

根據芬蘭的研究指出,若在兒童2至6歲養成飲食習慣的關鍵期未能充分改善食物恐新症,很可能因為攝取營養素不均衡,導致日後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對此提出6招飲食對策,幫助孩子養成正確飲食習慣。

1、有吃就好 初期吃多少不強求,即使是吃一口試試都可以,願意吃和食材的多元性最重要,等孩子可以接受後再漸次增加即可。

2、反覆嘗試 研究指出一般小孩在接觸新食物時,平均需要10至15次,甚至多則到30次,才能降低對此食物產生恐懼的狀況。

3、改變食物型態 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提供食物,例如把紅蘿蔔切成花型或小圓球狀;或是改變烹調方式,像是不吃苦瓜但喝苦瓜雞湯,不吃紅豆湯但吃紅豆冰棒。


食物恐新症
圖片來自 今天頭條

4、避免威脅利誘 任何獎賞或懲罰手段都有可能造成反效果,會讓孩子對食物更加厭惡。例如「吃完才帶你去公園玩」、「不吃等下就不准玩玩具」等。

5、和小孩一起吃 孩子對飲食的挑選,和爸媽極有關係。當孩子看到餵食者或父母也在吃某種食物,甚至帶著愉悅表情時,較容易產生興趣並熱衷於嘗試。

6、食農體驗教育 在家帶孩子簡單種種豆芽菜或香草植物,假日到農場或產地進行體驗,了解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藉由體驗引起興趣,比起勸說更有效果。

即便經過多次嘗試,家中孩子對於某些食物仍無法接受,爸媽也不必太過灰心與焦慮,利用同類型的食物作替代,也可以攝取到相等的營養。也要特別注意孩子在用餐前後的變化,觀察是否對食物存在過敏反應。[4]


感官也影響食物的接受度

此外,食物的「感官特徵」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在某些孩童品嚐食物之前,「質地」很可能就引發了對食物的厭惡。食物的結構、堅硬、鬆散,伴隨在口腔中咀嚼的聲音,皆是影響接受或拒絕的關鍵,若孩子對嘴裡吃著的食物口感覺得不舒服,未來可能會排斥類似食物。尤其對於味道、氣味、顏色外觀、味道特別敏感的孩子,較有機率發展成挑食。


環境促使食物恐新症發生

除了先天遺傳,後天環境塑造也占了一席之地,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影響。當孩童觀察到大人不吃某些食物,容易跟著效仿學習,若提供的食物選擇有限,孩子也會缺乏接觸新食物的機會。而家長對吃飯的逼迫施壓,會讓孩子感到焦慮而害怕,用餐時若缺乏父母的鼓勵和關愛,也是食物恐新症的成因。


食物恐新症有何影響?

多數孩童對鹹甜的偏好,以及對苦味、酸味的厭惡,讓蔬菜和水果常被拒於門外,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研究顯示,具有食物恐新症的孩童們飲食品質下降,其膳食纖維、蛋白質,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不足,然而,鹽分與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卻偏高,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

2~6 歲正是兒童養成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若能及早發現孩童的飲食異常,不僅是避免成年後食物恐新症的延續,也能防止未來營養不良與潛在的健康問題。[5]


視頻

沒看過不敢吃也是病?食物恐新症營養難均衡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食物恐新症,Heho健康
  2. 食物恐新症,Heho健康
  3. 食物恐新症,Hello 醫師
  4. 食物恐新症,健康網
  5. 食物恐新症,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