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首陽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首陽山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東30公里偃師縣境內,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歷史淵源

首陽山的聞名因伯夷叔齊二人。伯夷和叔齊本是孤竹國國君的二子,其父死後遺命叔齊繼位,但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於他。伯夷認為父命不可違而逃,叔齊隨之。

武王伐紂時車載着文王的牌位行軍。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姜太公曰:「此義士也。」衛士便沒有傷害而把他們趕走了。

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河後與紂王軍隊交戰於牧野。紂王因奴隸陣前倒戈而敗,後自焚於鹿台,商朝滅亡了。伯夷、叔齊二人以食周粟為恥,便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1]

歷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唐朝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惟獨西漢東方朔不以為然,說這兩人是「古之愚夫」,認為「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

帝國陵墓

魏晉帝後之陵

魏晉帝後之陵,多埋葬於今洛陽市偃師市境內的首陽山。首陽山,位於漢魏故城的北面,東西綿延三十餘里,是邙山的最高處,因日出先照,故名首陽山。在漢魏時期,首陽山也泛指城北的邙山[2]。首陽山的每個山頭又有具體山名,伯夷、叔齊廟在鏊子山頂,原邙山之巔,山南為沖積台地,北高南低。這一帶北枕邙山,南望伊、洛,依山臨水,是一片極開闊的平地,為墓葬理想的風水寶地。曹魏陵區和西晉陵區就選在這一帶。曹魏陵區東與西晉陵區相鄰,西與東漢陵區毗連。

漢獻帝禪位

曹魏自220年曹丕漢獻帝禪位,至265年司馬炎迫陳留王奐禪位建立西晉止,共歷五帝四十六年。其中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公曹髦死後葬在洛陽。武帝曹操、陳留王奐死後葬鄴城,齊王芳葬於邵陵縣。

西晉受禪於曹魏,自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到317年被匈奴所滅,共歷四帝五十二年。四帝之中,除懷、愍二帝為劉聰殺死於平陽外,武帝和惠帝都崩於洛陽,葬於首陽山附近,加上武帝即位後,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共五帝五座皇陵。

視頻

首陽山 相關視頻

偃師地方美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