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駱子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駱子珊
別名 網川嘉村,號立鷹,叉號鐵花
別署網海書窩主人定靜山主人
出生年  1901
死亡年  1969
參與社團 「瀛社」、「高山文社」、「松社」
出版作品 《瀕江鷹吟集》

駱子珊(1901'"'-'1969)[1],臺北萬華人。字網川嘉村,號立鷹,叉號鐵花。別署網海書窩主人定靜山主人昭和十九年(1944 )曾改日本名為褔島嘉男

生平

駱子珊為陳廷植顏筠山高足,性恬默,篤厚老成,精古文詞,喜交遊,耽吟詠'尤嗜擊鈴催詩,有會必赴。為「瀛社」、「高山文社」、「松社」成員。奉職臺灣倉庫株式會社,為松山出張所主任。常與文人詞客遊'叉好集趣味品,與同志組織「東瀛雪鴻會J'每月定期開例會各展所藏。擅書法,所書極聯題識,散見於龍山寺與學海書院。[2]詩作散見於《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教育》、《昭和新報》、《詩報》、《風月報》、《崇聖道德報》、《興南新聞》等日治時期報刊雜誌,及戰後《臺灣詩壇》、《詩文之友》、《中華詩苑》、《棍南詩苑》等期刊。

著作

駱子珊《瀕江庵吟集》原抄本封面 原圖來源
駱子珊《瀕江庵吟集》原抄本首頁 原圖來源

駱氏《瀕江鷹吟集》為毛筆抄寫手稿本,收錄大正15年(1926)至昭和6年(1931),亦即作者26月31歲,共計6年間之詩作,原件為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所珍藏 。本集是駱氏初涉韻學之作,組略統計,詩作總數(含詩鐘)463首,內含其師顏窈山夫子之作品10首、詩友日人鬼塚富螺l首、葉蘊藍l首、李遂初l首、杜冠丈3首、黃文虎l首、林菊塘l首、洪玉明l首、陳庭瑞2首、黃遠山l首、吳懷淇l首、莊櫻痴4[3]首、黃景岳l首。駱氏此批詩作,充分反映風華正茂青年之自我光輝形象。至於集中作者自行改訂處,足以燭見鍾鍊之痕跡,可供今之學習傳統詩者作為借鏡。叉作者當時參與鄉土文獻高山文社及瀛社活動之記錄,由於創作時間及詞壇雅會之緣由,明確而詳細,成為當時詩壇史料之徵實,頗其文獻價值。[4]

七言律詩

試新茶
品茗多從活火煎[5],春芽[6] 酒後論 前[7]
味清適口[8] 分優劣,氣馥沾唇細究研[9]
休羨盧仝傾七椀[10],須看陵羽著三篇[11]
頭番我已嘗來慣[12],鯤島烏龍勝水仙[13]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選自《詩報》第275 號(1942 年7 月)。此詩乃詩社擊鉢吟的課題詩,所以這首詩的寫作稍微脫離當時臺灣實際品茶的經驗,全詩用了許多典故,聲調葉合平仄,用詞也修飾而較顯典雅。臺灣茶是臺灣清代以迄現代的重要經濟作物,產量、品質均佳,除了大量外銷境外,也是臺灣人日常生活的飲品。現有的臺灣茶種及烘茶、製茶技術,均是二百多年前清代自福建移植,但在臺灣卻發揚光大。詩中末句提及的烏龍茶,乃清代咸豐年間林鳳池從福建引進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於凍頂山,據悉為臺灣烏龍茶之始。臺灣自清代以降,飲茶方式大多使用「功夫茶」沏、泡方法,但是此詩首句卻援用唐宋時期以烹、煮為主「煎茶」法,可見此詩,好古而不切實際。使用盧仝茶詩、陸羽茶經典故,雖顯雅緻工整,但是從此詩無法看出當時臺灣人飲茶的實際情況。好古不求真,堆砌典故辭藻,也是擊鉢課題詩最受人詬病之處。不過此詩在當時得到左、右詞宗極高的評價,大致是從詩藝技巧著眼。此詩格律平仄完全不失格,對仗也工整,章法井然,堪稱重視形式技巧的課題詩典範,頷聯對飲茶時的口感經驗,也描摹地十分貼切。

【延伸閱讀】
1. 李逢時〈食蟹〉,《風月報》第79 期(1939 年2 月1 日)。
2. 傅錫祺〈擘蟹〉,《鶴亭詩集》。
3. 郭柏蔭〈蟹籪〉,《詩報》第208 號(1939 年9 月1 日)。

七言律詩

謁臺北聖廟
鄒魯[14]淵源接海濱,宏開釋奠[15]廟重新。宮墻[16]卜地[17]圓山麓,檜柏參天淡水津[18]

德仰大成惟至聖,道高未有自生民。龍峒[19]久被絃歌[20]化,師表萬年嚮往頻。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詩報》第35期(1932年5月15日)。聖廟即今所謂孔廟,又稱文廟,祭祀孔子及孔門聖哲賢人。臺北城內的孔廟原址位於今臺北市城中區市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園內,始建於光緒5年(1879),到清領結束之前陸續有所增建,但在乙未之際毀於兵燹,爾後於當地興建國語學校。大正14年(1925)由臺北仕紳捐地募款,在今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現址重建孔廟,至昭和14年(1939)完工,總面積五千餘坪,現主管單位為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作者當時前來拜謁時,大成殿、崇聖門、儀門、東西廡等主要建物已經先行落成,詩中主要表現對於孔子與儒教的無限崇仰之意。

【延伸閱讀】
1. 吳百川〈祝文廟落成〉,《風月報》第100期(1940年1月1日)。

2. 顏笏山 〈謁臺北文廟感賦〉,林欽賜編《瀛洲詩集》。

3. 山口透〈大龍峒文廟祭恭賦〉,《瀛洲詩集》。

註釋

  1. 編者按:生年據駱子珊(庚午端月三十初度偶作〉一詩推估,庚午為1930年,故其應為1901年出生。
  2. 參考:(1)林正三著〈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一松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2)林正三、許惠玟編《臺灣瀛社詩學會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3. 原作「新J'後改為「頻」。
  4. 林正三,臺灣瀛社詩學會名譽理事長。吳褔助,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退休,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王雅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賣」助理。
  5. 品茗多從活火煎:品茗:品茶也。活火,指有焰的炭火,主要取其熾熱火力能使水沸滾,與無焰炭火的溫火、文火、慢火不同。宋人飲茶,以煎茶為主,先碾碎茶餅成茶末,再以茶末倒入滾燙的熱水中烹煮,此為「煎茶」。如蘇軾〈汲江煎茶〉詩中便有「活水還須活火煎」,〈試院煎茶〉亦有詩句描寫煎茶時的過程、狀況:「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但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以泡茶為主,不碾碎茶葉,也不煎茶,由此可知此詩乃摹古的寫法,並不寫實。
  6. 春芽:能製作茶的只有茶樹春季發出的嫩芽,茶品質最好的在每年4 月上旬的清明以前採摘,所以春芽用來代稱好茶。
  7. 酒後論霳前:酒後乘興於窗前品評茶葉優劣,並品嘗好茶。
  8. 適口:食物合於口味,亦指美味。
  9. 氣馥沾唇細究研:馥,香氣濃郁。細,仔細。究研,即研究。此句寫品茗前先聞茶香,再沾唇辨別茶味,並不唐突地一口飲入。
  10. 休羨盧仝傾七椀:唐代詩人盧仝,有一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描寫自己喝茶的經驗,其中有「七碗喫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而此句則反用盧仝詩句,認為盧仝喝七碗雖然兩腋生風,似乎快要羽化登仙,但畢竟喝了七碗已是豪飲,並非品茗,因此「休羨盧仝」,因為他飲茶過量的行為不足取。
  11. 須看陵羽著三篇:陵羽,疑為「陸羽」之誤。陸羽著《茶經》三篇,談論茶之原、茶之法、茶之具,對飲茶文化貢獻極大,後被祀為茶神。
  12. 頭番我已嘗來慣:頭番,指第一泡茶。第一泡茶最有茶味及茶香,也最能保持茶湯原本的色、香、味。嘗,同嚐,品味的意思。嘗來慣,指經常品味。
  13. 鯤島烏龍勝水仙:鯤島,因臺灣島形似魚,故自古便以「鯤島」作為臺灣島的代稱。水仙,指福建武夷山所產的水仙茶。一千多年前,建陽、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清咸豐年間(1857 年),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進並改良之,形成風味獨特的「閩南水仙」。
  14. 鄒魯:鄒國與魯國分別是孟子與孔子的故鄉,故以鄒魯代指孔孟。
  15. 釋奠:以酒食祭拜孔子之儀式。
  16. 宮墻:指孔廟必備的建物「萬仞宮牆」。
  17. 卜地:選擇地點。
  18. 淡水津:指淡水河畔的港口大稻埕。
  19. 龍峒:大龍峒,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內。
  20. 絃歌:古代用琴瑟伴奏以詠詩,後用以指稱禮樂教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