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欣(詩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黃欣
別名 茂笙,別署固園主人
四梅主人西圃
出生年  1885
死亡年  1947
教育背景 明治大學法科專門部正科
出版作品 《西圃吟草》、《固園詩草》、
《固園吟草》、《南遊吟草》

黃欣(1885~1947),字茂笙,別署固園主人四梅主人西圃[1]臺灣縣寧南坊人(今臺南市)。

生平

黃江於前清時經營糖業,商號「錦祥記」。明治三十五年(1902)公學校畢業後任職臺南病院,曾偕其弟黃溪泉從府城文人胡殿鵬習漢詩。明治四十一年(1908)赴東京,就讀中學,明治四十三年(1910)畢業。大正元年(1912)又東渡求學,翌年(1913)自明治大學法科專門部正科畢業。返臺後創辦實業,初在嘉義廳下竹圍莊經營農場和魚塭,隨後實業擴大,當選學甲漁業信用組合監事,並任臺南協會理事、東京電具製造株式會社取締役(董事)。臺南協會與公會合併後復擔任理事,其後歷任臺灣製紙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臺南集義公司監事、臺南自動車株式會社監查役、株式會社嘉義銀行取締役等職務。公職方面,曾於大正七年(1918)任臺南廳西區區長,其後又出任臺南州教育委員、帝國在鄉軍人會臺南分會名譽會員、內務局特殊財產管理局評議委員、總督府評議員、臺南州稅務調查委員、所得稅調查委員等職。大正十一至十二年間(1922~1923),曾往南洋與中國東北旅行考察。大正十二年(1923),受命擔任臺南州教育委員,致力教育文化事業,組織文化劇團,昭和二年(1927)擴展為臺南共勵會,並擔任會長,會址設於三官堂(今臺南忠義路)。設有講演、體育、教育、演藝四部,提供演藝收益作為教育經費,後擴充為共勵義塾,為失學民眾免費夜間授課,兼收失學的華僑子弟。此外,又曾組織共勵會演劇部,巡迴公演話劇,以啟迪民智。昭和四年(1929),該會曾演出黃欣作品《誰之錯》;昭和七年(1932),又演出其作《破滅的危機》於臺南市宮古座。昭和八年(1933)二月,劇本《破滅的危機》[2]出版。

著作

黃欣精於漢學,特長於漢詩,為「南社」成員,大正元年(1912)曾與「南社」趙鍾麒楊鵬摶謝維巖陳渭川等,和日人共創「采詩會」。大正三年(1914)偕胞弟黃溪泉在其父經營「錦祥記」之加工廠原址,闢建庭園,名為「固園」。各地文士往訪交遊者甚多,固園遂成為騷壇定期集會及聯吟的場所,黃欣因而有「小孟嘗」之雅號。胡殿鵬稱黃氏昆仲為「固園二雅」,有〈喜贈固園二雅〉等詩多首題贈。[3]昭和十一年(1936),繼趙鍾麒之後接任「南社」社長,生平所作詩詞不少,有《西圃吟草》[4]、《固園詩草》、《固園吟草》等,惜隨作隨棄,大多已散佚無存。連橫主編《臺灣詩薈》第四號載有黃欣《南遊吟草》,選錄黃欣遊歷南洋詩三十五首[5]。以下詩作輯錄自《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采詩集》、《臺灣文藝叢誌》、《臺南新報》、《臺灣詩薈》、《詩報》、《臺灣日報》、《風月報》、《興南新聞》、盧嘉興〈記臺南固園二雅之黃茂笙黃谿荃昆仲〉等,並依發表或寫作時間排序,時間未詳者置於末。[6]

七言古詩

迎神雜詠
聖母湄州謁祖回[7],年年三月廟門開[8]。兩朝熱鬧承天府[9],賺得全臺善信來[10]。(其一)
齋戒虔誠問咎休[11],財丁福壽盡情求。世間多少痴兒女,跪向神前叩響頭。(其二)
神輿繞境鬧紛紛,鑼鼓鼕鼕[12]徹夜喧。第一擾人清夢處,大吹大擂四平崑[13]。(其三)
銀旗過後又金旗[14],踵事增華[15]彼一時。今日財神已顛倒,銷聲匿跡去何之。(其四)
滿城神佛喜交歡,涼傘頭旗數百竿[16]。吾道已窮堪浩嘆,文衡聖帝也隨鸞[17]。(其五)
十尺文王九尺湯[18],九爺肥短八爺長。化身步入平康里[19],更比遊人分外狂。(其六)
神農不管人間事[20],彈指光陰億萬年。底事今朝跟媽祖,芒鞋踏破海東天[21]。(其七)
岡山佛祖駕光臨[22],聊表親交一片心。董事替伊行帖式[23],大書愚妹小觀音。(其八)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盧嘉興〈記臺南固園二雅之黃茂笙黃谿荃昆仲〉一文。[漢人]]在臺灣建立統治政權始自鄭成功,鄭氏渡海時曾迎請福建人共同信仰的海神媽祖庇護,後來施琅征臺時同樣也請媽祖隨船,保佑海上平安,可見媽祖信仰在全臺宗教的重要地位。這組臺南文人黃欣撰寫的〈迎神雜詠〉共八首,從中可見具有悠久歷史的府城,在日治時期開始引入新思潮之際,依然保有濃厚的漢人傳統民間信仰。在兩岸海路依舊通行時,每年3月府城媽祖就會返回湄州進香,回鑾後的繞境活動,以及「媽祖生」時,各地善男信女大批湧來進香,熱鬧十足。此組詩以詼諧口吻,諷刺時人在景氣不佳之際,卻花費大筆金錢投注在信仰上,甚至串聯各寺廟共同參與繞境活動,使得花費更為龐大,故藉此詩揭弊,希望民眾稍事改革,以破除迷信。

【延伸閱讀】
1. 郁永河〈臺海竹枝詞〉十二首之十一,《全臺詩》第壹冊。
2. 林豪〈淡水迎神曲〉,《全臺詩》第玖冊。
3. 吳德功〈彰邑暮春逐疫〉,《全臺詩》第拾冊。

七言絕句

望獨立山
千丈芙蓉[24]不可攀,啼猿怪鳥渺茫間[25]。無端棖觸滄桑感[26],腸斷前途獨立山。(其一)

獨立山前車四周[27],側身翹首總生愁。遙看天際高飛鳥,來去輸他得自由。(其二)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參拾陸冊。原收錄於《臺南新報》,「詩壇」欄,1921年9月20日,第六版。登高望遠,進行產生孤獨感,是許多文人賦文寫詩的共同經驗。大正9年(1920),阿里山鐵路正式載客。日本人修築的阿里山高山鐵道,雖然目的是取得臺灣高山木材資源,但也促進了阿里山地區的觀光。獨立山位於嘉義竹崎,海拔840公尺,阿里山森林鐵道從此處開使盤旋上升。鐵道至獨立山路段時,因山勢陡峭,迫使路徑需盤繞山三圈。目前嘉義獨立山也是健行登山協會評定的「臺灣小百岳」,景色優美宜人。

黃欣從寫作時間來看,應該是於阿里山鐵路完工載客後不久前往,從同時所寫〈同枝太守一行登阿里山〉可見,當時是與郡守同行。詩中對於生長在山壁上的山芙蓉清美卻不可攀折,山中猿猴飛鳥啼叫,忽近忽遠的聲音,讓靜態的山景顯著更加寂靜,觸發了詩人對於天地悠遠的滄桑感。又因為獨立山段的繞山三圈的特殊走法,往返重覆,讓詩人聊發愁悵,並對於天空自在的飛鳥,心生羨慕。人生汲汲營營於生活,卻總是重覆著相同的煩勞雜事,當暫時拋下塵務旅遊時,總是能有不同的想法。詩人對於新鐵路、新景色的看法,結合對於自由自在的嚮往,就形成了這兩首愁悵中帶著解放思緒的作品。

【延伸閱讀】
1. 陳梅峰〈阿里山〉,《臺灣日日新報》,「詩壇」欄,1934年5月4日,第八版。。

2. 林臥雲〈和鐘顯堯先生阿里山紀遊〉,《臥雲吟草初集》。

註釋

  1. 黃欣又號萬年布衣、紫雲、獨醉齋,日治晚期曾改名國江南鳴。
  2. 昭和八年(1933)二月發行,收於黃天驥編《固園文存》其二(臺南:固園,1984年)。
  3. 提要主要參考:盧嘉興〈記臺南固園二雅之黃茂笙黃谿荃昆仲〉,盧嘉興《臺灣研究彙集》第七輯,1969年1月、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黃美月〈臺南士紳黃欣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5年)。
  4. 據黃天驥編《固園文存》其二,筆蹟之五圖版。《西圃吟草》一書署「戊申(1908)孟冬」,係二十四歲時所結集。
  5. 連橫〈跋〉曰:「鄉友黃君茂笙昨冬(1923年)漫遊南嶠,兩月始歸。過訪稻江,袖詩相示,為選三十有五首,載諸《詩薈》。茂笙素好遊,負遠志,將來所作,其造詣猶未可量也。」
  6. 【許俊雅撰】
  7. 聖母湄州謁祖回:清初施琅因媽祖庇護平臺有功,故上奏御封媽祖由天妃升格為天后,又稱「天上聖母」。湄州:今福建莆田湄州島,為媽祖林默娘的故鄉,亦為媽祖廟的祖廟所在,由此分靈而出的媽祖廟頗多,臺南開基天后宮即屬之。該廟每年或每三年的春季,必回湄州拜謁祖廟,回鑾時信徒在北汕尾迎接,規模非常浩大。從清代到日治時期仍延襲此儀式。
  8. 年年三月廟門開:媽祖的生日是農曆的3月23日,由於媽祖是自福建來臺的漢人共同信仰的神明,媽祖生時,全臺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大開廟門,舉行熱鬧的慶典活動。
  9. 兩朝熱鬧承天府:兩朝,兩天。承天府,鄭成功所建的東都,鄭經即位後改為東寧。農曆3月,除了在各地舉行媽祖繞境儀式外,從臺灣幾座舊天后宮分靈出去的媽祖廟也會「回娘家」。從府城分出的媽祖廟亦然,尤其到了媽祖生的前夕與當天,更是鑼鼓喧天,舉市若狂。
  10. 賺得全臺善信來:賺得,嬴得,又可解為誑騙。若取第二義,則諷刺意味更深。善信:善男信女。
  11. 咎休:吉凶。
  12. 鑼鼓鼕鼕:鑼鼓原作「鑼彭」,誤。鼕鼕,象聲詞,指鼓聲發出的聲響。
  13. 四平崑:屏南四平戲,又稱為「庶民戲」、「閩北四平戲」,現存於福建省屏南縣的龍潭村。
  14. 銀旗過後又金旗:臺南恭迎天后,多請綢緞商以綢緞製作旗幟,而金銀商以金銀製旗,或以金銀環綴合而成,故稱金旗或銀旗。此外,五穀店或材木店、餅店也以販賣商品製作旗幟,五光十色的旗幟飄在道路上。此言民眾投入大量金錢參與盛會。
  15. 踵事增華:因襲前人所為,而更加增添補益。
  16. 涼傘頭旗數百竿:涼傘,古稱「華蓋」是古代帝王出巡時的儀杖隊之一,也有遮陽的作用,後來迎神隊伍亦用之,走在神明轎前,前行移動時須不斷旋轉。頭旗,則是主導進香隊伍方向的旗子,和頭燈搭配走在最前端,後面跟著三仙旗。此句比喻進香隊伍盛大、參加者眾。
  17. 吾道已窮堪浩嘆,文衡聖帝也隨鸞:「吾道」,指儒家傳統。文衡聖帝,關聖帝君為三教所共尊,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同治年間因戴潮春事件後,景氣不佳,故媽祖出巡時也邀集文衡聖帝一起繞境。這兩句指儒家文化已沒落,以致代表文昌的關帝也跟隨媽祖的鑾轎遶境,令人嘆息。
  18. 十尺文王九尺湯:典出《孟子‧ 告子》,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湯身高九尺。指信徒所頂著的神明護法神偶,身形極高。
  19. 平康里:唐朝長安地區妓女的居所,後比喻妓院。指遶境的路線經過妓院。
  20. 神農:神農氏,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在臺南有藥王廟一座奉祀之。
  21. 底事今朝跟媽祖,芒鞋踏破海東天:底事:何事。清同治年間戴潮春起事,適逢北港媽祖來進香,因官方戒嚴,神轎乃夜宿城外藥王廟,後凡天后南下皆由藥王廟街轎班擡轎。這裡質疑迎媽祖關神農藥王廟什麼事呢?竟如此賣力隨著媽祖繞境。
  22. 岡山佛祖駕光臨:這裡當指岡山宗聖堂開基觀音佛祖也跟著參與媽祖繞境。
  23. 董事替伊行帖式:廟方董事替神明交換拜訪名帖。
  24. 千丈芙蓉:指長滿山壁的木芙蓉花。千丈芙蓉,芙蓉,指木芙蓉,原產中國的喬木植物,多於華南丘陵地區可見其蹤影。清陸求可〈蘇幕遮〉(花山)有名句「千丈芙蓉風謖謖」。
  25. 渺茫間:遼遠而不易見。
  26. 無端棖觸滄桑感:此句指沒來由地撥動對於世事變化無常的感觸。無端,沒來由。棖,音ㄔㄥˊ,棖觸,撥動、觸動。滄桑,世事變化無常。
  27. 車四周:車,動詞,指坐著火車環繞獨立山四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