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E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E級巡航導彈核潛艇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E級巡航導彈核潛艇

前型/級: 本級為首級

次型/級: C級

服役時間: 1965年

國家: 蘇聯

E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是前蘇聯海軍巡航導彈核潛艇是裝有巡航導彈,它以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核潛艇,用於攻擊水面目標和陸上目標。一共有兩種型號:E-1級和E-2級.E-1級(659型)是蘇聯第一代飛航導彈核潛艇;E-2級(675型)是蘇聯第二代飛航導彈核潛艇。[1]

核潛艇型號

E-I級(659型)

1956年,蘇聯政府決定建造核動力遠洋飛航導彈潛艇以試圖在遠洋抵抗美軍為首的盟軍航母戰鬥群,遂制定659計劃書決定研製裝備П-5型反艦飛航導彈,以H級核潛艇和W級潛艇的改裝型號為設計藍本。計劃書中確定1961年要交付海軍32艘潛艇。1956年末,研製工程展開,由紅寶石設計局負責設計。總設計師為II.II.普斯騰采夫(後由H.A.克利莫夫接替)。1957年12月28日首艇K-45號就在列寧共青團造船廠開始建造。其後製造的5艘E-1級艇全部歸屬蘇聯太平洋艦隊。但該廠缺乏核潛艇和導彈潛艇建造經驗,而且遠離蘇聯科技和工業中心,因而659型艇的建造過程並不順利。一些急需設備不得不從蘇聯的歐洲部分地區緊急訂購和空運。儘管遇到了種種困難,還是在1961年順利向海軍交付了2艘潛艇。659型艇最後一共建造了5艘。又稱回聲級巡航導彈核潛艇。

1957年,П-5導彈在W級潛艇的改裝型號上進行數次試射並最終成功完成導彈系統的研究。隨後П-5導彈被用於更多的W級潛艇的改裝型號以及J級潛艇中。但E-1級艇的最初裝備П-5型導彈是慣性制導、0.9馬赫、射程500公里、CEP為3000米帶一枚重1000公斤20萬-35萬頓當量的核彈頭打擊美國海岸城市。發射導彈的時候潛艇必須保持水面狀態並且停車使得E-1級艇易遭敵摧毀。隨後蘇聯在E-1級研製完成之後迅速就開始了675型(E-2級)以及651型(J級)的研製,同時開始研製的還有用於攻擊活動目標的П-6型反艦導彈

659型(北約代號Echo I)一共建造了5艘,全部於1961年-1963年間開工,建成以及服役,還有一艘K-30號艇在1961年建造完成之後因為675計劃而停止建造。北約將659型以及其後的飛航導彈潛艇全部標為「SSGN」。659型裝備6座П-5D型導彈發射筒以及6發導彈。由於П-5D型導彈不具備攻擊活動目標的能力,使得其戰略意義遠大於其真正的戰鬥價值。1969年-1974年,這5艘659型艇被改裝為659T型(型號總設計師O.K.馬爾戈林),即改裝為普通的核動力攻擊潛艇,撤掉了П-5導彈發射筒以及相關系統,外層殼也重新焊接以減小阻力及其帶來的噪音聲吶系統也改成了N級上所裝備的聲吶系統。全部5艘659型艇均服役於太平洋艦隊,其中K-122艇在1983年發生事故之後返廠大修,後在1985年10月解除正式役,列入備用役,全部659型艇在蘇聯解體之後陸續除役。

E-II級(675型)

鑑於659型的П-5型飛航導彈只能核打擊陸上固定目標,不能打擊海上反艦目標,1958年蘇聯政府向設計部門下達了675計劃的設計要求書。型號總設計師II.II.普騰采夫。其中對於675型艇的作戰目的要求為可攻擊活動目標並且具備進行攻擊海岸固定目標的能力。1961年П-6型導彈設計完成並在W級雙筒型上成功試射。1963年675首艦在北德文斯克下水,隨後的1963年之1968年間建造了總共29艘,其中北德文斯克16艘,阿穆爾共青城13艘。

675型的導彈系統從П-5D型改裝為了П-6型,同時由6組增到了8組,如果需要前往攻擊岸上目標也可以換裝為可攜帶核彈頭的П-5M艦對陸型飛航導彈。儘管射程增到了450千米,並且能夠攻擊活動目標,但由於П-6型導彈還是需要在水面發射,並在導彈經過中段軌跡校正和末端引導信息送往第三引導方後才能下潛。這無疑使得潛艇一旦發起攻擊遭到追蹤和報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降低了生存性。隨後的1963年,蘇聯成功研製了П-500型導彈。該型導彈與П-6導彈尺寸沒有很大改變,但射程增至550千米,不過該型導彈仍然需要在水面發射。

蘇聯海軍總共改裝了9艘換裝了「玄武岩」式導彈系統(射程500公里)和「燕子」型衛星目標指示系統的675MK型潛艇,其中2艘在北德文斯克改裝,另7艘在阿穆爾共青城。1979年,蘇聯第52設計局研製出了П-1000型導彈,射程增大到了700千米並且能在水下發射。1981年起共有4艘675型被改裝成裝備П-1000型火山式導彈的675MKV型。1艘艇(675MY型)換裝了「玄武岩」式導彈系統和「成功」型目標指示系統;還有1艘艇(675K型)在保留 II-6型導彈的情況下加裝了「燕子」型衛星目標指示系統。

E-2級(675型)一共建造29艘(1963-1968),在北方艦隊服役16艘,在太平洋艦隊服役13艘。

技術特點

П-6型(P-6)導彈系統

P-6型(北約代號SS-N-3C)是世界上第一種超視距反艦導彈,同時也是第一種裝在潛艇上自導引的導彈。該型導彈不僅具有自帶雷達的導引功能,而且可以使用USPEKH系統從圖-95RT接受目標信息,實現超視距打擊。攜帶P-6導彈的E-II服役,使蘇聯海軍第一次擁有對美國航母戰鬥群切實的威懾力。

服役事件

1976年8月28日,蘇聯E-Ⅱ級飛航導彈核潛艇"紅色近衛軍"號被追蹤它的老美軍艦煩得夠嗆,於是發飆,以半潛狀態鉚足了勁撞向美國加西亞級護衛艦"沃奇"號。

該級核潛艇由於屬於蘇聯早期設計的核潛艇,由此也成為了事故頻發的一個潛艇級別。

1968年4月前蘇聯一艘E-Ⅱ級(K-172)飛航導彈核潛艇在地中海沉沒,90人遇難 。

1970年6月20日,E-2級K-108艇與美國海軍遍羅號核潛艇在鄂霍次克海與水下45米左右深處相撞,K-108的外層殼體受損,VIII艙和IX艙受損,遍羅號潛艇塔圍殼受損並嚴重漏水,無人員傷亡記錄

1973年6月14日,E-2級K-56級與一個蘇聯拖船相撞,艇首被嚴重損壞,27人死亡。

1973年8月20日,E-1級K-1號在加勒比海擱淺,艇首受到嚴重損壞

1976年9月24日,E-2級K-47級在北大西洋航行時因VIII艙中電路短路引發大火,3人死於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毒氣之中。

1977年8月28日,E-2級K-22號與美國護衛艦Voge號在地中海海域相撞。兩艦同時受到重創:K-22艇1號導彈發射筒以及塔圍殼受重創;Voge號艇艉重創喪失動力。

1979年7月2日,E-2級K-116艇在日本海域發生反應堆事故,事故原因為左堆冷卻棒耗盡造成。一些艇員受到核輻射影響,但當時沒有人員傷亡。

1980年8月21日,E-1級K-122艇在沖繩東部85英里處航行時VII艙着火,14人死於一氧化碳毒氣之中。

1981年9月10日夜間,E-1級K-45號與蘇聯漁船"Novokachalinsk"號相撞,漁船沉沒,潛艇艇首外殼和聲納系統被徹底摧毀。

1984年6月18日,E-2級K-131艇航行於巴倫支海的時候VIII艙由於違反安全規定操作起火,13人死於火中。

1985年8月10日,E-2級K-431艇(原名K-31)在港中給反應堆灌注燃料時發生爆炸,10人當場死亡,300人受到嚴重輻射污染並在隨後數年死亡。

1986年11月,E-2級K-175號在港中停泊時反應堆發生事故,反應艙內發生爆炸並將港口污染,無人當時死亡。

1989年6月26日,E-2級K-192艇(原名K-172)發生反應堆事故,右堆第一迴路發生異常而停堆。艇員在由於放射能通過第一迴路擴散而受到核污染。無人當場死亡,但隨後全部艇員都檢查出被放射能污染。

全部675型於1989年起陸續退役,1994年最後一批675型正式退役標誌整個E級核潛艇退出歷史舞台。

總體評價

E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Echo class,另翻譯為:"回聲級")是蘇聯第一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攜帶P-6反艦導彈的E-II使蘇聯海軍第一次擁有能夠威脅美國航母的潛艇部隊。但該級核潛艇由於屬於蘇聯早期設計的核潛艇,由此也成為了事故頻發的一個潛艇級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