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圖片來自風傳媒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McDonnell Douglas F/A-18 Hornet)是美國海軍所使用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中型艦載機[1] ,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諾斯洛普所開發的YF-17「眼鏡蛇」原型機為基礎進一步開發而成,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攻擊機身份的機種。

對於空間有限、承載機隊數量不多的航空母艦而言,像F/A-18這種角色多變的泛用機種,是非常優秀的配屬選擇,自1983年開始佈署後就逐漸成為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種。

基本設計

在設定上,F/A-18是一架雙發動機垂直尾翼構造,中等翼展與後掠角度,多用途的超音速戰術戰機。到目前為止,美軍的F/A-18一共發展出六種不同的衍生版本,分別是單座的F/A-18A與18C,及雙座的F/A-18B與18D。至於最新銳的F/A-18E/F雖然仍列在大黃蜂家族裡面,但實際上幾乎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歷經重大修改升級過後的新機種,軍方給予其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的代號以便與原本的版本區隔,是目前美國海軍最主要的空優與對地攻擊用機種。相對於單座的A、C型,雙座的B、D型機種主要是利用更改航電系統的裝設位置與稍微減少油箱容量(約6%)來達成,B型機的主要用途是為了訓練使用,但比起一般的教練機,雙座的F/A-18仍然擁有完整的作戰能力。至於D型則常被實際用來進行作戰任務,擔任一些像是戰術空中管制、前線空中管制或是戰術偵察任務之類,需要較多人力分工的特殊任務。

F/A-18原本的發展目的是因為美國海軍需要一款價格較低、輕型的多用途戰機,以便與當時艦隊主力的空優戰機、價格高昂且大型的F-14作高低搭配。但是在2006年F-14正式自美國海軍退役,而海軍的先進戰術攻擊機(Advanced Tactical Aircraft,ATA),也就是A-12計畫又告夭折,造成原本的對地攻擊主力A-6停役後無以為繼的困境,F/A-18遂同時肩負起這兩款戰機留下的任務真空帶。最新改良型的F/A-18E/F是美國海軍航空隊主力的對地與空優任務的機種,駐地美國西岸的幾支海軍航艦戰機大隊(Carrier Air Wing,CVW),因為F-14操作成本的問題造成縮減數量甚至沒有配屬F-14,而完全以F/A-18作為戰鬥主力,F/A-18對於美國海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歷史

YF-16 vs. YF-17

F/A-18的發展史,最早可以回溯到1972年時,攜手並進的F-15重型戰機計畫與美國空軍發展的輕型戰機(Lightweight Fighter,LWF)計畫。後者當時在參選的諸多團隊中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諾斯洛普(Northrop)獲得最後決選權,分別發展了YF-16YF-17兩種原型機進行測試,在這計畫中YF-16中選發展成日後大家熟悉的F-16「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鬥機,但YF-17「眼鏡蛇式」(Cobra)戰機卻不幸落選。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朝思暮想著屬於他們的新飛機,過沒多久在1974年秋天,不落人後的也推出了空戰戰機(Air Combat Fighter,ACF)的構思,航母官兵們期待著海軍也有好東西了,然而計畫開跑時,遇上越戰甫結束,由於美國國會互相杯葛軍費預算下,要求海軍不要再砸大錢開發新飛機,必須自空軍的這兩架競爭者中挑選了,自然也讓兩大集團又再次對壘。不同的是,由於雙方都未曾有承包製造航空母艦艦載機的經驗,諾斯洛普與製造海軍飛機經驗豐富的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合作,以YF-17為藍本開發出海軍版的原型機,畢竟YF-17為雙發動機設計,空戰性能剛好介於F-16與F-15中間,非常適合海軍所中意的多用途功能,並且由該團隊打敗對手所提案-衍生自單引擎的F-16戰機之艦載機版本。

雖然在一開始時,該團隊打算開發出戰鬥機版的F-18與攻擊機版的A-18,來分別取代海軍陸戰隊F-4與海軍和陸戰隊使用的A-7A-4攻擊機(1976年,當麥道團隊勝利得到製造授權時,他們其實是授命量產空戰用的F-18A),但是海軍稍後認為這兩種能力的確能夠存在於同一架飛機上面,因此最後的結果是二合一變成一機雙用的F/A-18,同時海軍將使用F/A-18的部隊編號改為「VFA」(戰鬥攻擊中隊)來執行空優與對地攻擊兼顧的雙重任務型態。除了航空母艦起降用的艦載機版本外,諾斯洛普也另外設計減輕重量的陸基版F/A-18L,根據兩家公司的協議,麥道公司負責艦載機版的開發、製造與銷售,諾斯洛普則負責的陸基版的促銷業務。然而尷尬的是,F/A-18的外銷市場由於美國海軍方面採用艦載機版而大開,反而讓陸基版本毫無商機可言,兩家合作廠商又曾一度因此對簿公堂,戰機一度開發中斷,還好國事當前,官方、國防部與承包商各路人馬通過斡旋解決紛爭,由麥道作為主導廠商執行此計畫,諾斯洛普獲得負責協助的大多數回饋。

雖然在外觀上,F/A-18大致保留了F-17的基本構型,像是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與大部分的機身架構,但事實上F/A-18無論是在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或是動力系統方面,都是徹頭徹尾重新開發的。YF-17原本使用的YJ101渦輪扇發動機在提升輸出推力成為F404渦輪扇發動機。為了能夠讓飛行員自己一個人就能順利執行對空與對地的各種任務,導入了先進的數位化概念與玻璃座艙,以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螢幕取代傳統戰鬥機所使用的複雜指針儀表,採用線傳飛控(Fly-by-Wire)進一步提升飛機的控制性。在設計上也著重飛機的維修性和降低需要的人工,這些革命性的概念對於日後F/A-18大受好評的多功能、好操作之特性,有著關鍵性的幫助。

武器裝備(F/A-18C)

  • 機砲:1門20公釐M61火神式六管旋轉機砲,配彈578發
  • 掛載點:9個,翼端2個、翼下4個及機腹3個,可掛載最多13,700磅(6,215公斤)的飛彈、火箭、炸彈、副油箱和莢艙
  • 空對空構型:
8枚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 或6枚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與2枚AIM-9響尾蛇飛彈

衍生型

F/A-18A

為了加速新機種的開發,軍方訂購了11架F/A-18原型機,其中有9架為單座型,也就是日後的F/A-18A。雖然偶爾有人會稱呼這批飛機為YF/A-18A,但事實上根據官方的定義,這批飛機應該是作為預產機而非可以懸掛「Y」字代號的原型機身份。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預產型F/A-18A順利升空,戰機在為期一年多的測試後,正式進入量產。根據記錄總共有371架F/A-18A被製造出來,並且於1980年3月開始部署,初期當然是以美國海軍的操作測試與評估單位開始接收新飛機。不過令人有點意外的是,第一個真正正式配置F/A-18A的單位,其實是海軍陸戰隊第314「黑騎士」戰鬥攻擊中隊(VMFA-314 "Black Knights"),於1983年1月7日正式換裝完成開始運作。而第一個正式配置F/A-18A的海軍單位,則是海軍第113戰鬥攻擊中隊(VFA-113),於1983年8月換裝完成。VFA-113與後來換裝完成的VFA-25,被配屬在第14航艦航空大隊(CVW-14),因此搭載該大隊的星座號航空母艦(USS Constellation CV-64)成為第一艘正式配置F/A-18作為戰鬥武力的航空母艦。

當F/A-18A正式開始服役後,海軍的高級將領們馬上感受到這型多功能戰鬥機真正厲害的地方:它比原本對地攻擊專用的A-7載彈量更大,攻擊精確度更高,但又有不輸給海軍當家空優戰機F-14的運動能力,因此他們給了F/A-18A「搖擺戰機」(Swing Fighter)的渾名,意指這架飛機能在戰鬥機與攻擊機兩種原本壁壘分明的角色中,輕易的切換。相較於過去必須更換航電才有可能有效擔任某一類型任務、或是起飛前就就必須先設定電子裝備的「多用途」戰機來說,F/A-18 真正實現空中切換多任務機種的設計。

1986年4月,配屬在珊瑚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 CVB-43)上的兩中隊海軍航空隊與兩中隊海軍陸戰隊航空隊的F/A-18參加轟炸利比亞的「黃金峽谷任務」(Operation El Dorado Canyon)。在該行動中主要擔對地任務,尤其是壓制利比亞的防空系統與雷達。這場任務成為F/A-18與AGM-88A「HARM」高速反輻射飛彈的首次實戰登場,擊毀諸多利比亞的雷達防空飛彈設施,包括蘇聯極少出口的SA-5長程防空飛彈,替其他進行主要攻擊的友軍開路。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則是第一次由F/A-18擔綱出場的作戰任務,該次戰役中美軍一共投入了9個配備F/A-18的海軍和7個海軍陸戰隊中隊,雖然在這場作戰中F/A-18主要是擔任對地攻擊的角色,但是也常常會越界執行一下空中巡邏任務。開戰當天兩架滿載炸彈的F/A-18在路程上先是擊落了兩架伊拉克空軍的MiG-21型戰機,隨後繼續飛往目標點執行轟炸任務,再次印證它真正的多功能威力。

2018年12月,駐日本美國軍隊一架戰鬥機與一架空中加油機6日空中相撞並墜海,7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中,2人獲救,5人失蹤。日本防衛大臣岩屋毅告訴媒體記者,一架F/A-18型戰機與一架KC-130型空中加油機當地時間6日凌晨1時42分在日本西南部高知縣以南大約100公里海域上空碰撞、墜海,前者有兩名飛行員,後者有5名機組人員。大約4個小時後,一名F/A—18型戰機飛行員在事發地點附近海域獲救,身體狀況穩定;大約12時15分,搜救人員又尋獲一人。暫時不清楚那名美軍人員身體狀況。兩架失事飛機隸屬位于山口縣岩國市的美軍基地。駐日美軍方面說,兩架飛機當時在執行例行訓練任務,撞機原因暫時不明。路透社以多名美軍官員為消息源報道,兩架飛機可能在空中加油訓練期間發生意外。近2年,駐日美軍已經發生多起墜機事件。

F/A-18B

雙座型的F/A-18B之出現,是打從F/A-18一開始在開發時就同時進行的。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機中,有兩架雙座型版本,代號TF-18A(T是美軍對於教練機的稱呼代號),但在量產後更改為F/A-18B。F/A-18B多出的一個座位是犧牲了約6%容量的油箱空間來達成,但除此之外雙座版的戰機在功能上與單座版的幾乎相同,表現也一致。根據資料F/A-18B一共只量產了40架,除了少數幾架交由測試單位運用外,幾乎都是配置在前線單位而非原本預期的純教練機用途。

F/A-18C/D

在麥道/諾斯洛普成功生產了400架的F/A-18A/B之後,針對航電設備作為主要改良項目的新型F/A-18在1990年代中期取代了原本的A/B版本,其單座型稱為F/A-18C,雙座型則為F/A-18D,第一架F/A-18C(機身編號163427)是在1987年9月3日進行處女航,並且在1987年9月開始量產。1989年VFA-25與VFA-113首先進行換裝。新版本的戰機主要改良包括更換新的任務電腦,加裝與1553B和1760軍用標準相容的資料匯流排,新款的彈射椅與飛行事件及監測裝置,這套裝置會紀錄飛機的各項與維修相關的資料。在武器與系統上能夠配備新登場的AIM-120「AMRAAM」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與採用紅外線導引AGM-65「小牛」式(Maverick)對地飛彈。除此之外,根據原本的設計F/A-18C能更換RF-18A(最初編號F/A-18(R))偵察機的可交換式偵查機鼻(Interchangeable Recce Nose)來進行偵查任務,因此也設計保留了相關的電子接線與防電磁外洩屏避,但最後計畫還是終止而沒有實際使用到。由於F/A-18C與之前的A版本幾乎只有航電系統方面的改變,因此兩個機型在外觀上很難分辨,只能從F/A-18C較A在機身上多了一些突起的天線上看出端倪。

F/A-18C在開始生產了兩年、137架之後,自1989年以後出廠的飛機開始具備夜間攻擊能力。改良的部分包括可以使用AN/AAR-50導航前視紅外線(Forward Looking InfraRed,FLIR)或者是AAS-38夜鷹(NITE Hawk)導航與紅外線目標標定前視紅外線莢艙,紅外線影像能夠直接傳送到抬頭顯示器(HUD)上。與夜視鏡相容的座艙儀錶板,飛行員能夠使用AN/AVS-9貓眼(Cat Eye)夜視鏡,彩色多功能顯示幕以及電子移動地圖顯示器。第一架配備這套系統的F/A-18C(編號163985)在1989年11月1日交機,又有「夜攻大黃蜂」(Night Attack Hornet)的綽號。1992年之後,F/A-18可以攜帶加裝雷射目標指示器的AAS-38莢艙,為雷射導引炸彈提供照明。

2011年4月1日,一架隸屬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01戰鬥訓練中隊的F/A-18C戰機在加州南部執行訓練任務時,戰機引擎突然停止運轉並起火爆炸,導致10人受傷,100多萬美元的損失。目前美國海軍已著手展開調查。

2012年4月6日美國海軍的一架F/A-18D大黃蜂戰鬥機週五下午在起飛後不久墜毀在維吉尼亞海灘附近的公寓大樓上,兩位飛行員在墜毀前成功彈射,總共有7人被送往醫院,沒有人受重傷,至今也無死亡報導,但有三人下落不明。

2015年4月1日,兩架隸屬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23戰鬥機攻擊中隊的F/A-18C戰機因機械因素降落於台灣台南空軍基地。為1978年F-14迫降後,美軍戰機再次降落臺南機場。4月3日,兩架戰機於13:12分飛離台灣。

F/A-18E/F

F超級大黃蜂式打擊戰鬥機 F/A-18家族中的最新機型是單座的F/A-18E和雙座的F/A-18F,綽號「超級大黃蜂」。獲得這個綽號的是因為這兩款機型雖然延續了最初F/A-18的設計概念,但是這兩款機型被完全重新設計過,整個機身擴大了約30%,並換裝新型的F414發動機,由中型戰機變為中重型戰機。

F/A-18E/F最大的進步在於其雷達反射面積減少約10%。雖然不能像新一代的F-22隱形戰機般,能完全在傳統雷達前隱形,但已足夠讓敵機鎖定的有效距離減少,且就算被鎖定也比較容易逃脫,使得被擊毀的機率大幅的降低。除此之外,其武器掛載點的數量也較以往增加,並且可外掛多達五個副油箱,除了可大幅延長作戰半徑外,甚至還能執行簡易的空中加油任務。

2007年澳洲空軍訂購了24架F型取代老舊的F-111中隊。

F/A-18E/F Block III製造與升級

美國海軍已經選擇了將F/A-18E/F超級大黃蜂提升至Block III的性能提升方案,並預在2019財年間開始對現有超級大黃蜂機隊實施升級,海軍預計將挹注2.649億美元預算至升級現有超級大黃蜂機隊至Block III的標準,期間在2019財年至2022財年間。這項升級可使超級大黃蜂面對未來戰場將具有更好的生存性。在Block III升級之中,超級大黃蜂將會使用更大面積的多功能顯示器;名為「分散式標定處理器網路」(Distributed Targeting Processor Network,DTPN)的新型強大電腦;能容納更多資料串流的「戰術標定網路科技」(Tactical Targeting Network Technology,TTNT)等。且蓋倫也表示,這些先進的能力可以讓超級大黃蜂、咆哮者以及E-2D相互溝通並形成緊密的作戰網路。

此外,Block III也會讓超級大黃蜂安裝適型油箱(CFT),並讓航程增加100~120海里,而在匿蹤性表現上,超級大黃蜂Block III亦會強化低可視度設計。毫無疑問地,超級大黃蜂Block III將不會擁有F-35C般的匿蹤性,但蓋倫也指出Block III的生存性提升是透過同時精進了電戰性能以及低可視度性能,並取在兩者性能上的平衡點而達成。

在感測器方面,目前正在開發的全新遠紅外線感測器(IRST)也已在2017財年間投注研發資金,並可以讓未來的Block III得到更強的遠距偵測和追蹤能力。

波音公司2020年6月17日宣布,已向美國海軍交付首批2架F/A-18「超級大黃蜂」第3批次(Super Hornet Block III)戰機,單座型F/A-18E與雙座型F/A-18F各1架。先前「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報導,美國海軍計畫獲得116架全新「超級大黃蜂」第3批次戰機,另外升級364架舊款F/A-18E/F至相同標準。

F-18 HARV

F-18 HARV版是太空總署的高攻角實驗機(High Alpha Research Vehicle),在1987年到1996年的計畫期間,利用實驗機上三片偏流片組成的軸對稱向量噴嘴,驗證戰機是否可以70度的攻角飛行(一般戰機只能55度)。

EA-18G 咆哮者

EA-18G「咆哮者」(Growler)是美國海軍預備在2009年財政年度開始取代現役EA-6B電子作戰機的同類機型。EA-18G由F/A-18F的機體修改之後,利用掛載於機翼與機腹中線下方的ALQ-99干擾筴艙與機身內的電子設備,執行對地方無線電訊號源,包括雷達通訊設備的蒐集、干擾與壓制。

2000年下半年美國海軍開始著手進行下一代電子作戰飛機發展研究,經過22個月的評估與研究之後,2001年一份2000頁的機密報告提出多種海空軍聯合研發與採購的提案,由於海空兩軍對於新機種任務規劃的差異,以及海軍陸戰隊預備採用未來服役的F-35聯合打擊戰鬥機的電子作戰版,兩軍種合作計畫因此改由海軍單獨利用F/A-18F的機體改良之後取得。

第一架EA-18G發展型,編號16641,於2006年8月3日於波音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工廠正式對外公開,8月15日進行第一次試飛。EA-18G與F/A-18F共享90%的機身結構,APG-79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其他航電系統,在兩處翼端,EA-18G加裝ALQ-218戰術干擾系統接收器(Tactical Jamming System Receivers,TJSRs)。主要的電子作戰系統與EA-6B相同,都是使用ALQ-99 ICAPIII筴艙,高度自動化的系統與介面設計將提高EA-18G的作戰效果。

參考文獻

  1. 艦載機,chinapower.csi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