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提达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SGH讨论 | 贡献2019年10月3日 (四) 19:08的版本 (added Category:佛教人物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菩提達摩
Ptdm3.jpg
菩提达摩画像
出生 382年
南天竺
宗派 楞伽宗(禅宗
師承 般若多羅
徒弟與學生 慧可道育曇林

菩提达摩(磨)梵語बोधिधर्म Bodhidharma,?-535年),又作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中土的南天竺人[1]波斯人[2][3][4][5][6],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師,其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武神」[7]。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菩提达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8]中國佛教裡,被視作中國禪宗初祖、東土第一代祖師。 [9]

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少林寺面壁閉關。相传达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佈道者,相傳口述《少室四論》,由弟子曇林筆受。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

身世師承

達摩画像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他的弟子曇林說,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後出家為僧[10]。但《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11]

达摩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12] 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真谛之后該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13]。其登岸處立有“西來初地”一碑(即今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北側的西來正街一帶,古爲港口)。並建有千年古刹“華林寺”(初名“西來庵”。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傳爲達摩所建。

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師[14]。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15]。達摩在《楞伽經》之外,又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這可能是他在江南這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思想传承

開啟禪門

達摩大師相傳有《達摩四行論》、《達摩血脈論》、《達摩破相論》、《達摩悟性論》等少室四論傳世。

達摩血脈論》:“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似乎就預言了禪宗六祖惠能涅槃以後,門下43位成道的的弟子,會創立五個宗派。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16][17]。後世建立的禪宗世系為: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说法尚存争议。[18][19] 傳說達摩留下一隻草鞋,用來認可二祖慧可。

二入四行说

廣州市光孝寺內的《六祖大鑒禪師殿記》拓本及《菩提達摩像》拓本。

達摩所教授的禪法,因為資料残缺,主要由其弟子曇林所著。

二入四行为其主要理论[20],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21]。 首先,他教授的是大乘佛法,所謂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為「無學道」。『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入的見道。「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經說與「理入」、「行入」的意趣相合。故入大乘道的方法,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自證聖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曇林的說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也是《楞伽經》所持的如來藏思想。[22]而依對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捨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23][24]去下手參究。

但在悟入之後,還要發行,行深,以四行在人世間克己利他[25]。達摩的禪法,簡明深入,展現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開展了中國禪宗的先聲。[26]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理论,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爾後中國的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而專重「理入」,終於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禪宗。

圣者聖跡

菩提達摩像

广州胜迹

  •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 光孝寺内有達摩“洗钵泉”,俗称“達摩井”。

南京胜迹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传为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禅宗二祖慧可。 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 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为禅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细说胜迹

关于神光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摩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一苇渡江

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 关于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少林禅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遇毒而逝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离开洛阳之后,他与弟子继续北行传法(《续高僧传》中称他为“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楞伽师资记》中也有“达摩禅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游洛至邺”的说法)。但不仅受人“讥谤”,而且还遭到了光统律师、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终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起塔于定林寺。 又一说时北魏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视频

菩提达摩初祖师传——中国禅宗第一祖师

延伸

注释

  1.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
  2. 《洛陽伽藍記》:「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
  3. blue_eyed_Persian Bodhidharma blue eyed Persian - Chinese Buddhist Encyclopedia. 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 [2018-07-30] (英语). 
  4. Broughton, Jeffrey L. The Bodhidharma Anthology: The Earliest Records of Z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ttps://books.google.at/books?id=BNfuSJ7cvnIC&pg=PA54&lpg=PA54&dq=bodhidharma+persian&source=bl&ots=rAsr2L-jm9&sig=MCoVsD9Y7kZEjqFiTPeR7YOxtVg&hl=de&sa=X&ved=2ahUKEwii8oPRxMbcAhUHmbQKHdiEALkQ6AEwC3oECAUQAQ#v=onepage&q=bodhidharma%20persian&f=false. 1999-09-21. ISBN 9780520923362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5. Broughton 1999, p. 54–55.
  6. Soothill 1995.
  7. 禪宗六祖
  8. 《法華經疏義纘》卷3
  9. 《永嘉證道歌》:「明明佛勅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10.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
  11. 《洛陽伽藍記》:「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
  12. 一灯大师印度师弟原型:天竺医僧史话. 腾讯网. [2006年] (中文(简体)‎). 
  13. 《續僧傳》:「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隨其所止,誨以禪教」
  14. 《楞伽師資記》:「魏朝三藏法師菩提達摩,承求那跋陀羅三藏後。」
  15. 《續僧傳》〈慧可傳〉:「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16. 释门正统》(卷三):“禅宗者,始菩提达磨,远越荒岭,来于此土。初无不立文字之说,南泉普愿,始唱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见性成佛。”
  17. 《碧岩》(第一卷):“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18. 其后智炬作《宝林传》,本北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时叙述的西天(天竺)世系的说法
  19. 西天佛祖相传自迦叶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以后此说复为《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所采用。
  20. 净觉《楞伽师资记·达摩传》
  21.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
  22. 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卷
  23. 《傳燈錄》卷三:「為二祖說法,祗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24. 《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
  25.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26. 《续高僧传·习禅篇》(卷二十):“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